《精益创业》(The Lean Start)一书中,作者埃里克·莱斯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方法论:
通过核心的“开发—测量—认知”(Build-Measure-Learn)反馈循环,揭示重要的转折——从一个极需严格检测的大胆假设开始,到开发最小化可行产品来验证这些假设,然后建立一个新的核算体系,评估是否取得进步,最后据此决定是要转型(在既定基础上改变路线)还是要继续坚持。
这套“假设-验证-决策”的体系对于控制变量、获取反馈的应用无疑是高效的,且已经被应用到了各个领域。
西方国家一提到中国,感慨最多的就是我们的执行力,不过,他们并不打算学习,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制度更加优越。换句话说,在他们看来,坏制度带来的执行力不学也罢。
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执行力,不完全来自于体制。小范围试点带来了完善的制度,这也是我们执行力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政府出台的制度,往往和国家或民众的实际需求还是比较贴合的。
就拿中国海军的发展来说,小步快跑、边造边改就是最适合的政策,不但可以逐渐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且也符合当前军工制造业的水平。经过不断的迭代升级,海军的现代化程度就大大提升了。
对于个人,比如我每天上班的时候,需要经过一段高速路(绕城高速),在高速收费站的入口经常会发生拥堵,主要原因是有多车道汇合,货车要靠右,轿车要靠左,交叉行驶拥堵很明显(无法上图,这个场景需要自行脑补),还发生过几期擦挂事故
去年冬天,为了缓解多车道的这个问题,交管局在车道入口加装了红绿灯,目的是几个车道错开行驶,降低交叉行驶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施工,正式启用的那天早上,拥堵并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了,所有入口的匝道都堵满了车。因为有红绿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车辆减少了,效率更低
比如:往往旁边的车道没有车,却是绿灯,本条车道车多但却是红灯,在早上车流量大的情况下,单位时间通过的车减少了,拥堵的情况就增加了,通行效率的下降产生了恶性性循环,堵车的情况愈演愈烈,从高速匝道蔓延到上匝道的主干道,进而是主干道上离匝道最近的红绿灯……
几天以后,交管局不得不每天早上派出大量交警到各个路口执勤,手动指挥交通,高速路口也安排了交警指挥,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大多的缓解,因为红绿灯的存在,大家看到红灯都会习惯性踩刹车,通行效率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就这样持续了十天左右,一天早上堵车的空挡,我拨打了交管局投诉电话️,向他们说明了问题的结症所在,得到的回复是已经接到大量类似的反馈,高速管理部门和城市道路管理部门正在解决🤫,看来很多人都投诉了
大约两周后的一天早上,匝道突然通畅了,拥堵的情况明显减少,怀着好奇的心情开到高速收费站入口一看,果然红绿灯被关闭了,增加了引流道,货车轿车交错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道路又重新通畅起来,路口也没有交警执勤了
总结一下就是:拥堵→增加红绿灯→更加拥堵→加派交警→拥堵未缓解→取消红绿灯→拥堵缓解→增加引流道→拥堵进一步缓解
增加红绿灯的二级效应是通行效率的下降,反而增加了拥堵。改革从来都不容易,实际问题比理论要复杂很多,摸着石头过河,小范围试错,不断调整,是解决这个时代复杂问题的不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