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裂的中国社会里,我们想跨越阶层是不是很难?我们之所以焦虑这个那个,无非是那些被压制的欲望暴露现代社会的残酷:其实,我们不是在忧虑自己,而是忧虑下一代。
随着社会稳定发展,阶层的分化越发明显。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导致他们的人生轨迹有一定的差别。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首先考虑的是温饱问题,对于其他社会支出已是无力状态,而经济地位高的人们则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考虑更加深刻远大。
生活中,贫富差距在孩子教育上体现得很现实。现在大多数家长努力挣钱,目的就是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起跑线一开始就是不同的起点。
首先,明显的差距体现在教育资源上。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情况、和政策影响,每个地方的教育资源的质量都不一样。
山村里的孩子,是很难享受到良好的教学环境的。他们家庭贫苦,除了上学之外,还要照顾家里。生活的重担使他们对未来没有深刻的认识,大多数被贫困的命运之手给束缚住。
少数渴望改变命运的孩子,只有通过读书和外出务工来让自己的人生重新翻牌。而城市里的孩子里也存在教育阶级的不公。
目前,单幼儿园的费用就不同以往,教育资本一步步增加,父母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私立,贵族,双语,西方教育风格等优秀的教育环境是父母纷纷热衷并使劲全力奋斗的目标。
高质量的幼儿园能给孩子带来高起点,孩子可以在这里接受口语启蒙,思维锻炼等基础课程。
当然,高标准的收费会让家长觉得物有所值。
从幼儿园起,教育资源的天平就开始倾斜。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等响亮的口号在教育这个金字塔上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招牌。这些学校在一定程度上集合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在人才输出方面也是贡献了高水平的人才力量。
我们无法否认,金钱在影响孩子学历上的程度之大。富人家的孩子可以请家教进行课外辅导,可以接受钢琴,舞蹈等各种才艺训练,可以跟随父母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眼界。穷人家的孩子在教育政策下只能接触单调的教育资源,思维被朴实的家庭观念拘谨于眼前,不断被压抑本身对物质的欲望,降低对生活的标准。
贫富差距除了体现在社会教育资源上,还体现在家庭教育上。弗洛伊德经常说:一个人成年后所做的所有事,都跟童年有关。
我们长大之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教育。
物质条件轻盈,父母不会向孩子施加过多钱财的压力,在人格培育方面更多的是遵循孩子的自由发展。
高中的时候,班里最闹的学生永远是家庭环境不错,性格外放的那几个孩子。他们纯真带有稚嫩的高情商,待人都认真简单,大方,不拘小节。
因为不缺乏物质,他们经常请大家吃零食,做事也有更开阔的格局,不会在一件事上死脑筋。
家境不好的同学普遍老实敏感,做事勤勤恳恳。双方的父母思维是影响他们人格的最大因素。部分穷人家的父母会常用穷人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规划风险,躲避机会,在有风险的机会面前,没有勇气敢于尝试,所以错过许多机会。这些都是因为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稀少,不敢冒险,毕竟这关系着一家人的生计。
社会太现实,每一个毫不起眼的行为都会成为隐形的重量,慢慢地压垮人的躯体。穷人思维固然是由现实环境造就的,但是后天的努力也能改变这一困境。
很多时候,很多人迫于无奈,蜗居于城市的一角,不断奋斗,为下一代努力拼搏,希望跳出原生家庭的阶级循环。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资源不公,家庭条件缺陷,社会政策,工作压力等人们所痛恨和焦虑的东西已经杀不死现代人了。大家既要继续工作,又要应付生活,只能和每天的太阳挣扎,并怀着乐观的一口气,倔强地活下去。
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各种焦虑循环出现,各大自媒体用一轮轮的鸡汤软文轰炸着人们的忙碌平庸的生活。大家根据现实,根据周围人的生活水平,都暗想自己过得太差了,都希望自己能挣够钱,让下一代不再过像他们这样的生活。
马蒂诺说过这样一句话:财富就是权力。我们所谈论的一切焦虑都来自于阶层的分化。要知道,阶级关联到不同层次的权力。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拥有的权利越多,越自由。这种由特权带来的自由是被赋权了的。
我们会通过财富,通过权利,去设置社会结构,去安排下一代的成长环境,去建立属于自己的领土。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渴望炽热的火光,明亮的未来。因为不甘心,所以我们逃离暗淡的一方,去寻找更大更远的舞台,去绽放自己。
各种数据表明,贫困限制了人的发展,无形中操纵我们的人生轨迹。可是现实却有很多的成功的案例。有时候会听见周围的人谁谁成功了,都会相信命运还是掌控在自己手里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在暗示自己继续坚持下,说不定下一个成功的就是自己。
我们依然顽强相信,这世界像是所有事情都命中注定,可是一切暗自蕴含生机,饱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