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时会去和孩子商量一起制定一个计划,孩子刚开始信心满满的,觉得自己可以一直坚持。结果却坚持不下来。其实只是商量一起做计划是不够的,当我们去问孩子:这个事情你能不能做到啊?孩子信心满满:妈妈,我能做到。然后我们会觉得孩子承诺了,那孩子就一定能做到,其实是未必的。
因为想怎么样和去做是两回事,想只是一股热情,一个意愿就行了,但是做呢,是跟行动有关的,想到和做到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我们要让孩子想的时候,我们让孩子的头脑先去体验的,什么意思呢?
比如你和孩子讲:每天完成这些任务有没有问题?孩子说:没问题。这个时候就去问,你确定能做到吗?孩子说确定能做到。那就问他,确定能做到是什么意思?是百分百能做到吗?这可是要持续一个月的,你一个月都能做到吗?你不断地往下切,让孩子的内在能出现图景。让他的内在有这样的画面。你还可以再问他,有时候可能你人不太舒服呀,或者是你感觉很累的时候,你还能坚持吗?当你不想坚持的时候,你怎么去坚持呢?你怎么知道你能坚持呢?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坚持呢等等。这就是在头脑里,先让他体验,让他身临其境,然后让他去看看,当出现一些例外或者觉得完成不了的时候自己该怎么办。
总的来说,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先陪孩子玩好头脑游戏,那么他头脑里建立了这样一个系统的思维观,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考虑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意愿还有现实,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挑战啊,他的策略啊,方法啊各方面都会考虑周全,这才叫真正的胸有成竹。
还有一个是回到当下,假如之前和孩子定好了计划,但现在孩子学习很被动,好像有点情绪,不想学了,这个时候不是去给孩子说教,不要说你要说话算话的,你那时候是怎么样答应妈妈的,你现在要怎样怎样?这样的话,孩子的情绪部分是没有被看到的。高难度的沟通是分三个沟通在同时发生的。一个是内容的沟通,比如写作业,你今天要完成什么任务,这是客观事实,是事情,是内容。第二是孩子不愿意写作业,他完不成心情不好,这是关于情绪的,这个是情绪层面的沟通。第三个部分的沟通是身份认同,这个身份认同是有没有得到尊重,有没有感觉到被欣赏,就是他人格的层面,有没有真的把他当作一个生命个体去和他沟通对话,还是说很多时候,我们是在用作为父母的权威去强制孩子
所以就两个方面,第一个部分是我们在开始之前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这个沟通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这个部分要加强。还有一个是当孩子他不太乐意执行,有点抵触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沟通不仅仅是沟通内容,还有关于情绪的部分,还有关于他身份认同的这个部分,我们都是要去关注到的。这样的话,才会有一个好的沟通效果。
另外一点,我们在孩子面前是否能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很重要,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学习状态,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实孩子在无形之中都是全部吸收的。如果我们本身做的非常好,那对孩子就会有正面的影响,如果我们自己的状态不好,我们常常是处在一种情绪里,很容易失控,然后做事情都没有成效,那孩子的潜意识会有一种声音,你有什么资格教训我。
所以,沟通重要的是沟通效果,如果沟通没有效果,那就要改变沟通方式,说教一般都没有什么效果的,不管对孩子,对爱人还是其他人,说教的沟通效果都是最差的。所以一定要看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心都是好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有一个好的出发点未必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如果我们对于孩子不去说教,那我们说什么呢?回到感受层,跟孩子去分享感受。比如看到孩子学习很被动,或者说有脾气的时候,你很焦虑的时候,不要去要求他,你要怎么样怎么样,你去分享你的焦虑,妈妈看到你这样,妈妈心里有点不舒服,妈妈心里有点烦躁。你去表达你的感受,那他的感受也会对你敞开,这个时候感受是属于心的这个部分,说教道理是属于头脑的部分,所以这是两个维度的沟通。
还有一个我们要看到,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善尽美,那这个对孩子是非常不公平的,没有一个人永远活在高光时刻,就像太阳不可能一直在头顶,它会落下去的,然后月亮有机会升上来。我们也要去包容孩子黯淡无光的时刻,因为黯淡无光的时刻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就像我们晚上躺在床上休息,它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的身体在休息,为了明天更好的出发。所以当一个人黯淡无光的时刻,其实恰恰是他的心灵能够沉淀下来,能够面对自己,向内扎根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