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也不愿你卑微的成年》,虽不完全赞同作者的观点,但这却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前些天,我妈在家里说村里XX家的女儿上中学,弹钢琴得了好多大奖,真心让人羡慕。而同一天晚上,她孙子在练习钢琴时被他妈训哭了,她又在那唠叨到:
小孩子嘛,就要无忧无虑,有一个快乐童年,学这么多东西干嘛?
那么,所谓快乐童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揭秘灵界生命:神秘现象探索》中提到:较低层次的快乐一般有限度,例如人吃饱了就不想再吃了,再继续吃就是痛苦;但较高层次的快乐却没有一个明确限度,例如人对知识的追求永无止境。
作为孩子,童年快乐的要求往往很低,一颗棒棒糖、一个冰激凌、一个新玩具都会让他们开心很久,这就是较低层次的快乐,大部分来自“满足身体匮乏的需要”。
而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好像我们现在,还会因为妈妈给买了一颗棒棒糖而欢天喜地吗?当然不会!因为我们已经有了丰富的阅历、明确的追求,这时的快乐已不局限于“满足身体匮乏的需要”。
农民丰收的喜悦、球队夺冠的激动、金榜题名的自豪……人们在求知、兴趣、探索等方面的差别决定了高层次快乐的多样化,虽然其多样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痛并快乐”。
2
记得我外甥第一次参加钢琴比赛的证书和奖牌寄到的时候,他妈妈上午跟他说,下午快递叔叔会送过来,他满眼都是期待的目光。午睡醒了后,他爬起来就问:
“妈妈,我的证书快递叔叔送过来了吗?”
妈妈拿给他之后,他没有说话,也没有笑,只是自己举着证书和奖牌,躺在沙发上一直看。当他妈妈准备带他去上课时,他立刻把奖牌抱在怀里说:
“我要带着,我还要看,我要在车上看”。
练琴的过程,无疑是枯燥而痛苦的,无数次的反抗拒练、嚎啕大哭,都被他妈无情的镇压。可是现在,他手捧自己的奖牌,你说他快乐吗?
我认为他很快乐!尤其这种成长过程中收获的“痛并快乐”,远比给他买一颗棒棒糖、一个冰激凌、一个新玩具来的更深刻、更长久、更有意义。
3
我们已经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懂得了社会的各种生存法则,我们给孩子选择好的学校,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学习体育、艺术、外语、逻辑等技艺,初衷都是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提升自我修养,掌握各项技能,进而去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变的世界。
我们内心也期待孩子能学有所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开始便意味着“痛”的开始。而现实中呢,往往痛才刚刚开始,还没来得及感受痛过后的快乐,就被家长心疼的叫停了——孩子太辛苦了,孩子没有兴趣了。
我们总是自以为是的认为孩子不喜欢了,孩子累了,孩子不能坚持了……我不禁想问一下,九年义务教育孩子有兴趣吗?为什么大家都能坚持下来?
我们的孩子对周遭的一切充满的是好奇,原本也并不是兴趣。没有深刻的了解,拿什么谈兴趣?
朗朗说:兴趣都是练出来的。
只要有毅力,兴趣是可以建立的;如果没有毅力,遇到困难的时候,再大的兴趣也会荡然无存。
知难而退是人的本性,漫漫学习路,在快乐前的“痛”中我们教会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克服困难的勇气,坚持下去的毅力,带他们感受付出辛苦后那份收获的喜悦,引导他们去追求更有意义的快乐。
4
最近一期《向往的生活》,吕思清拉小提琴那一集,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时在场的几个人不同的反应。吕思清从小的坚持,王迅的放弃,我印象最深的是Angelababy和大华的对话:
Baby:“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
大华:“对,被逼着!”
Baby:“那你小时候愿意吗?”
大华:“我不愿意!”
Baby:“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
大华:“非常非常感谢!”
Baby:“是啊,如果他们不逼你,这些东西永远不会长到你身上。像我小时候是放养长大的,所以我什么都不会。”
随后,屏幕上出现两行字:父母的逼迫可能严厉,却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5
小孩子之所以需要监护人、需要教育,
就是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
需要通过我们的教育与引导,
慢慢建立良好的习惯,
培养优良的品格,
树立正确的三观,
直到拥有独立的认知与分辨力,
有能力更好地选择自己所要走的道路。
美国心理学家齐斯真·米哈伊说:人类如果能够找到有意义的快乐,生活质量就会提升,人生的价值就会实现。
所以给孩子们一个“痛快”的童年吧。
陪着他们一起“痛”,
并在“痛”中给予鼓励、支持,
相信快乐之花一定会绽放在他们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