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跑完步,跟一个好久没有沟通的老朋友同步彼此最近有什么收获,朋友说自己最近进步不大,都是被动惯性的工作生活,需要考虑让自己学习进步了。
我顺便也分享了自己最近的收获,自己这段时间读的书比较杂乱,并没有太细分的归属到某一类别。但思考追问下就会发现,其实进步并不是因为看的书多,而是形成了读书的模型。
模型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就是解决一件事情可重复使用的套路。
前几天单独思考过读的是什么,就是这个道理。读书就是读模型,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收获的则是作者对于事物处理的模型。
然而看清楚别人的模型,也不一定就是自己学会了这个模型,真正的收获模型则是把阅读得到的模型尽快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这便就形成了学习的模型了。
例如用写作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理解,例如跟同事朋友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例如用得到的模型常识在工作中练习,并获得反馈,通过持续的练习,反馈优化,真正习得自己驾驭模型的能力。这就如同开车一样,老师教会你,未必你就能驾驭汽车,只有用老师传授的要领,持续刻意练习,才会获得车感,从而真正驾驭的了汽车。
仔细思考观察一下,一个真正做事有效率的人,一定不是天生聪明,而是后天学会并收获了这事情的高效模型,面对不同类别的事情,总是用已经学会的高效模型应对,这就一定会比那些随机惯性的人现学现做高效高质量的多。
很早之前就思考,提前准备的价值:
如今回看,感受颇多,提前准备的最大价值就是:
提前准备好未来必然要解决的事情模型。
这就是成长,这就是收益人生复利。
我们一生必然要经历的事情,必然要因此形成的能力模型,放眼望去,随处可见。
例如,未来每个人都会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因此提前养成运动的模型就特别重要。每个人要生存就必须要学会高效交换价值,因此每个人学会分享写作就特别重要,因此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能力。
我们总是在喊着让自己成长,总是在督促自己多看点书,这些口号背后,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当我们说我们要成长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什么,当我们在喊着要读书的时候我们是要读什么。
其实追问过后,就会发现:
成长就是收获更好的生存模型,阅读就是获得更加专业的事物认知模型。让自己提前准备好那些对未来生存必要的能力模型。
我们要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提升自己的作业效率,这一切都离不开模型的力量。做饭要做的好吃,需要做饭的模型,开车开的好,就要开车的模型,PPT写的好,也有PPT的写作模型。
下午跟一个非常优秀的朋友电话交流,别人邀请他分享,他不知道如何分享,让我给点建议,我就给了一点:
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成自己的工作模型,分享给大家。抽象总结(模型),具象类比(案例)。这不就是能力分享的模型。
如此,想想自己生活中过着仍然有很多事情做的不够好,其实这也不过是自己在这些事情上投入不够,还没有习得模型吧了。即便是自己不愿意去做,也应该习得一个高质量的求助模型呢。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