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酉二、顯所行境【入初靜慮者,得初靜慮時於初靜慮所行境界;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得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時,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所行境界;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者、得彼定時,即於彼定所行境界。】 這是第二科「顯所行境」。前面第一科「出所作事」,由於這個奢摩他毘缽那的修行,你得到這兩種功德;一個斷德、一個智德。但是你這種清淨智慧的成就,不是孤獨的就能成就的,它要有禪定作它的依止處。其實就是前邊那個奢摩他,奢摩他成功了也就是這個四禪八定。 「入初靜慮者,得初靜慮時於初靜慮所行境界」,就是你的奢摩他修成功了的時候,你就證入到色界的初禪、「初靜慮」,入在這裡「得初靜慮」的時候;怎麼叫作「入初靜慮」呢?就是「得初靜慮」的時候,你修這個七種作意,在未到地定裡面修七種作意;就是修不淨觀滅除了欲,這個「初靜慮」就出現了。「於初靜慮所行境界」,在初靜慮的時候,要尋伺、喜、樂、心一境性,那麼這就是初禪的境界。你在初禪裡面修毗缽舍那觀而斷除煩惱見到真理,那麼這就是「於初靜慮所行境界」,在初禪的時候有這種堪能性。 「入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者」,那麼你就得到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的時候,「於第二第三第四靜慮所行境界」,就在這個奢摩他裡邊修毘缽舍那觀,而一切麤重悉皆息滅,就是「超過影像,即於所知事有無分別現量智見生」,也是這樣意思。這是說色界的四禪。 下邊「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者」,這是無色界的四空定。「得彼定」的時候,「即於彼定所行境界」,就在「彼定」裡邊,也是修毘缽舍那觀。但是在「非非想處」不能,不能修觀的。申三、結【如是名為所作成辦。】 這個釋迦牟尼佛,是在色界的第四靜慮修緣起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裡邊說一切人修行,你也要有定;你要有未到地定,或者色界四禪,或者是無色界的定,也要這樣子。「如是名為所作成辦」,這個「所作成辦」這個所緣境就是這樣意思,解釋完了。(201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