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已经完整地带出去一届学生了,昨天突然收到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学生发来的微信。第一条消息是一张拍了书的封面的照片,我看了一下,是《变色龙》。紧随其后又发过来一串话,先问我“这课是不是你给我们上的”,“正在图书馆看书,看着看着突然很想你”。此时此刻的我心已经拔凉拔凉,那句想我之类的话已激不起我这个语文老师内心的半点涟漪。我默默地回了句,变色龙是初中的课文,不是我上的。我带着滴着血的心又很不甘心地问了句,我真的没给你留下一节印象深刻的课吗?一节都没有吗?手机屏幕那头的学生似乎觉察到了我的悲伤,给我列举了一大串来安慰我,最后坦白,我讲过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她记得,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数字诗她记得……
我再没有追问,但此事却给我很多触动,刚好又看到群里黄荣煌老师对青年教师如何备好课的论述,让我决心深刻反省自己,认认真真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哪些是对的,哪些是不足的,哪些有问题,是如何行成的,如何解决!
给学生上了三年课,却没能给学生留下一节印象深刻的课,这是多么的失败!而且还是语文课啊!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是指向人的,是与人的思维,情感,品质密切相关的,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标准是什么可能答案不一,但是,我觉得必定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课。
反思自己,第一是备课的问题。我非常同意群里廖老师和黄老师所说的素学裸备的方法。像黄老师所说,扔掉一切可参考的拐杖,自己潜心钻研文本,然后再参考资料,方可去伪存真,拨云见日。而这个备课的过程,既可锻炼教师独立研读深究教材的能力,同时,还可倒逼教师自己,知不足,然后发奋读书,日有所思,日有所获!文本中的经典佳作再美也要靠教师潜入其中,阅读体验,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才能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才会出现想象不到的精彩,这才叫课堂生成。
而回想自己,刚工作时,备课便是速读一到两遍,然后就是上网或者教参搜集教案课件,综合各种信息稍作加工,最后攒成一堂课。这样的课堂风平浪静,古板乏味,缺了作为老师的独立思考,缺了对语文专业,对学情的自主钻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无法调动起来,课堂当然成了一潭死水,哪会给学生留下半点印象,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想想自己当年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而怒火中烧,狠批猛揍,真是惭愧!以后,我也要素学裸备。
第二是上课的问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广泛。许多诗词歌赋,逸闻趣事谁都能说出不少。所以,语文老师最难当,语文课不好上。要上出精彩的语文课,语文教师要有专业底气,要用深厚的文化底蕴,要靠扎实的学识修养支撑课堂,才能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及其思想情感的魅力,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曾经读过一些记录名人课堂的文章,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钱穆先生回忆自己的中学老师童伯章先生讲《史记 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一课,先生挟一大地图上讲台,讲至图穷匕见时,他在讲台上翻来地图,逐页翻下,图穷,果然有一小刀,童先生取出来扔出去,远至课堂对面一墙上,刀锋直入,不落地,先生于是绕讲台速走,效追秦王状。还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启超先生朗诵古诗《箜篌引》和《桃花扇》时的声情并茂与文采才华,是真正的大家风范。他们的课堂充满了个性与才学,创意与智慧,充满了灵动美,充满了教师的真性情,也充满了生命力。这样独特而迷人的课堂当然让学生印象深刻!而自己的课堂,因为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的局限,往往只能照本宣科,没有灵巧的构思,也没有博大精深的知识,更没有思想的火花。
当然大家之风范岂是我等才疏学浅之辈所能企及,只能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但是夫子有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作为老师,我必须要思考这个问题,关注这个问题,尽可能让自己的课堂有一些趣味。那怎么做呢,静下心来好好读书,昂起头来好好教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可以上一节左右逢源,出神入化的课,给学生留下长期的记忆,让他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