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在《三体》里面写道: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这就话代表了现实主义者对现实的理解,理想主义者会这样反击:只有兽性的话,才会失去一切。
我先讲现实主义,讲其中最容易理解的一种版本:世界的真相是托马斯.霍布斯说的丛林社会,没有法律,没有规则,没有共识,没有信任,只有一切人对一切的战争。什么都是假的,只有生存·利益和权力是真的,而三者是一回事。
理想主义则是对现实主义的超越:我们不必是丛林社会。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只能走向共同毁灭,我们应该也可以跳出陷阱。在信任·共识·规则的基础上共存,兼容利益。
总之,现实主义认为显示是血淋淋的,理想主义认为不是必须得这样。现实主义认为理想主义迂腐,选择理想主义等于坐被别人毁灭。理想主义认为现实主义危险,选择现实主义终将导致共同毁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刚过去不久。一战是西方世界的分水岭,二战从内在动力和斗争逻辑看是一战的延续。一战使当时的世界中心变成焦土,一代精英死于战场。国家崩溃,人才凋零,心气沉沦。痛定思痛,精英们反省为什么共同选择了自我毁灭
战前几百年间,国家之间的基本框架是现实主义的:
各国是民族国家,主权神圣;国家之间竞争权力,基本策略是力量平衡,就是合纵连横,如果哪个国家过于强大要称霸,其他国家就会结盟制衡它;结盟完全是机会主义的,一丝一毫也不永恒,基于力量的格局而定;如果某个盟友脱颖而出想称霸,以前的盟友就会变成它的敌人,不惜与此的对手结盟。
总之,枪打出头鸟,盟友天天变。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也说:搞政治不是下象棋。下棋有规则,马走日,象飞田,有些下法是不能下,有些位置去不了,搞政治则百无禁忌,哪里都能去,什么都能做。
现实主义的力量平衡策略贯穿了整个欧洲近代史,管用了几百年,但它终究是不稳定的,它对政治家们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求过高。它最终于20世纪初崩溃,大之战爆发,世界重新洗牌。新一代精英反思后,选择建立超国家的多边机构,依据共同遵守的法律,规则,共识行事,共同防止战争。这就是今天世界体系的由来: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在新霸主美国的主持下建立。从全世界的角度看,国际体系从来没像1945年到2017年间这样理想主义。当然,你非要说它虚伪也可以,因为理想主义绝不能彻底,国家间政治到现在一样是以现实主义为本,最多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杂糅。但是,有点理想主义的成分,总比全都跟你搞现实主义好点吧。
现实主义者对这套体系当然还是嗤之以鼻。即使这套体系是由美国牵头建的,在美国也始终有一派很强的力量主张抛开国际体系单干。他们觉得这要么不管用,要么限制了美国的行动自由,要么让美国承担了过高的成本。世界的真相一点都没有变:国家之间处于无政府状态,没有超国家机构提供安全保护;每个国家都拥有武力,也都无法对其他国家完全放心,为了生存,所有国家都要追求力量,保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