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我们来讲讲自我价值,在国庆假期的时候,重新刷了《家有儿女》的第1部和第2部,从刘梅对刘忻的教育和态度,让我发现了很多《重塑心灵》这本书里描述的自我价值不足的诱因。
这一篇也是我特别想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的,因为在看书过程中,我发现了书中描述的很多问题是我自身所有的,也就是我自身的自我价值不足。
所以下文我们就来聊聊什么是自我价值,自我价值不足的表现有哪些,如何提升自我价值。
什么是自我价值
自信,自爱和自尊,统称为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是每一个人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本钱,没有它们,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只是梦想,这三项也是心理素质的基本核心,有了足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一个人才能发展出其他的心理素质来。
自我价值不足的人的表现:
自我价值不足,就是自信,自爱,自尊不足,这样的人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有很多。
很多人说今天的人欠缺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等,这些都包含在这个范围里。
事实上,自我价值是一个人内心的素质,他们呈现出来的是这个人与身体之外的世界相互动的方式。就是这个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具体运作,包含思想情绪和行为上的能力模式。
如何帮助一个人培养自我价值?
对于自我价值不足的人,帮助他们重新培养出自我价值只有一个方法,制造机会,让他自己多做点事,并帮助他(让他自己)做好,让他得到多些肯定。
自卑者,在很多人事物面前,把自己说的小小的拘谨,胆怯,卑微,苟且,有意逃避,内心充斥着很大的无力感。
自负者往往把自己膨胀成一个性情嚣张且目空一切,刚复自用霸气十足的大力神,其实,在威武的表象下可能藏着一颗虚弱的灵魂。
身份角色和自我价值的关系
身份是一个人心理活动最核心的部分管理的这个人关于我是谁,和我人生是怎样的事情?一个人的选择和计划,隐藏或逃避,都是为了满足这个人的身份需要。
身份并不是角色,每个人在他的人生里只有一个身份,但是他却可以有很多的角色,比如说,我对父母,就是女儿的角色,我对孩子就是母亲的角色,我对老板就是员工的角色。
每个角色都有他自己的一套信念。也就是说每个角色都需要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支持。而整个人(身份)便是集合了所有角色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关于身份和角色,再形象一些的比喻就是,一个人就是整颗钻石,这个是身份,钻石上每一个切面就代表的就是一个角色。
那么势必一个角色和另一个角色之间的信念,系统会出现冲突。
但是每个人,随着阅历和见解的增加,他的信念系统都会发生改变,从而呢,这个角色的信念和价值观,也常常在改变之中,但是身份还是一样的。
自信,自爱与自尊的关系
自信就是先来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这些价值不断的累积。到了足够多的时候,便会感觉人生是成功快乐的。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才能信任别人,别人才能信任他。自信是新来自己有足够的能力。
要提醒别人自己有力量的行为,都是力量不足的表现当一个人力量不足时,他会要求其他的人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律存在,若有什么变化,他就会感到不适应,或者说,情绪会发生较大的波动,而当一个人有足够力量时,他是无惧于事情的不稳定或者变迁的。那么在现在的屋卡时代。,就非常考验这个人是否有足够的力量,也就是自信。
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爱,自爱就是爱护自己。就像我们会爱护能够给我们带来价值的东西,这个东西越能给我们带来价值,我们越爱护。
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自己越有能力就会越爱自己。所以我们必须先有自信才会有自爱,同时我们必须有更强的自信,才会有更多的自爱。
自信的人生命中总是充满了希望,从容淡定中自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宁静安详里洋溢身心和谐的力量,逆境中有不屈不挠的动力,勇往直前的决心,顺境中,它让我们热爱并享受人生。
自信的人就像早起的阳光,会让你觉得充满希望,忍不住去接近。
有了足够的自爱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尊,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人必须先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而别人也才能尊重他。
近年来有很多人的行为被认为是缺乏心理素质的表现,也就是不会让人有想尊重他们的感觉,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足够的自信,因而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爱,也就没有了足够的自尊。
自我价值不足的行为模式与原因
自信,自爱和自尊,这三项是心理素质的基本核心,有了足够的自信,自爱和自尊,一个人才能发展出其他的心理素质来。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是在他出生后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凭着每天的人生经验和阅历总结发展而来的。而每个人人生经验所作出的总结,取决于当时这个人内心对事物的主观判断,是基于这个人的信念系统。
信念系统不同对事物的主观判断会有所不同,因而个人发展出来的自我价值也有高低。
自我价值不足的人,很容易为了很少的价值而放弃对自己的爱护和别人对他的尊重。
自我价值不足的人的行为模式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故意做一些事时,人以为他很强大,或者找一些以为代表力量的东西,企图使自己力量分增加。
第二种,这种人喜欢吹嘘夸大,顺口承诺,嘴大心小,喜欢炫耀,追求物质享受。青少年则表现为喜欢打架惹是生非,或者说故意破坏规则。
第三种,喜欢不劳而获或以小换大的增加自己的力量。这种人喜欢贪小便宜,斤斤计较,喜欢赌博,或者自私自利,借钱不还。
做些伤害破坏诋毁别人的行为,以为可以把别人拉低,保持跟自己一样的水平。
这种人总喜欢开一些让人觉得难堪的玩笑,喜欢搬弄是非,揭人隐私,背后说人坏话。
通过以上三个行为我们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普遍缺乏自我价值。这个其实跟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问题是怎么存在的呢?
1.中国人更不愿意与本人的感受联系,更不愿意去谈论感受,不不清楚内心的感受对情绪问题更感觉无力。
2.很多时候我们会教育孩子说,不准哭,不能乱发脾气,其实也是告诉孩子情绪是无可奈何的事,把焦点要放在理性上,那么就会导致很多孩子是没办法和内心的感受有连接的
3.对孩子的教导普遍没有见,使孩子建立起自我。
4.总把焦点放在孩子没做到的事情上,而把做到的看作理所当然。
5.给孩子定下过高的标准,达不到就觉得,孩子不争气,能力不好。
6.过分强调孩子认知方面的重要性,包括思想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帮助孩子发展出跟自己的感觉紧密联系,明白自己内心需要的能力。
7.传统思想中,习惯以否定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对方的尊称。
8.传统的家长习惯与恐惧感,犯罪感,羞耻感去推动孩子,这是孩子内心无力。
如何想更好的理解以上7点是如何产生的,建议大家去看《家有儿女》里面,刘梅对刘星的教育态度和模式,会有非常深的体会。
这些追寻深层的原因,其实与身份有关的障碍性信念是自我价值不足的深层原因,障碍性信念又称为局限性的信念,它会妨碍一个人有效的成长,有效的学习,以至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信念,那么我们最严重也是最常见的,三个关于身份的障碍性信念是:
-我的这件事情没有可能…
-我没有能力…
-我没有资格…
其实我们会发现很多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能力性或者可能性的障碍性信念,但是经过细心的分析,深层的挖掘之后,其实都是资格性的障碍性信念,不行,就是我没有资格,这是中国人中常见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自我价值不足。
自我价值与人生品质的关系
我们的价值观是我们产生想做或不想做的感觉,这些感觉又是内在的动力和阻力,当我们在所做的事情李总能货到我们追求的价值获得的价值不断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我们便会感受到人生是快乐的。
自信的人生,遇到事情总是会相信自己,凡事都不会去指望别人,并且不会发牢骚,他们总是会自己去努力,很平和很从容的朝着人生的目标一步步迈进。改进在过程中体验充实和快乐的感觉,获得成功和满足的感受。自信的人,往往具备足够的能力,同时又在想方设法的增添更多的能力。
自爱的人生,首先会先爱自己,保护自己,使自己拥有力量,维持在有力量的状态。
自尊的人生意味着在生活中得到别人的接受和尊重,做事爽快利落,得心应手,这样的人是人,感到轻松开心成功,满足这样的生活质量,与自尊有莫大的关系。自尊的人是心口合一,内外一致,首先会自己尊重自己。
如何最快建立自我价值呢?
作者给出了三个方法:
*言出必行,言出必准
*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言出必行,言出必准。
坚持每天每件事情都言出必行,言出必准也可以在一两个月之内让自己的自信有明显的提升,言出必行就是说过的话一定要去做出来,就算是答应自己的事情也是一样的,言出必准指的是你说的完全跟你内心的认知感觉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说的话完全符合内心的情绪感觉。
有所不为,有所必为。
要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什么事是不为什么事事必委呢?可以用三个简单和容易运用的标准来判断
第1个是三赢,也就是符合我好你好世界好的事儿。
第2个是自身的建设性,也就是这个事情能够产生积累的正面效果,每重复一次就可以让自己获得成长和快乐。
第3个是量力而为,就是按自己的能力去决定做什么,这是爱护自己,尊重自己的表现
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接受自己就是不要否定自己。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发掘事物的两面性。对自己到今天为止所做到的,充分的接受,感到满意,带着那份满足感恩喜悦的心情和成就感,去推动明天的发展,所以呢,我们必须要肯定自己的能力肯定做的好的部分,坚信能够每天都有进步。
总结来说快速获得自我价值感的唯一的方程式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因为自信的基础是能力,能力的基础是经验,经验的基础是尝试,尝试的基础是感觉,感觉就是想去尝试的内心状态也就是自信最基本的原动力。
如果把整个过程编成一个方程式就是:**感觉→尝试→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自爱→自尊。
**
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会找各种的方法和途径去修复童年时期的伤痛和伤害,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完全修复。于我来说,我会希望自己知道自己的问题,让自己变得更好,在未来的家庭和教育中减少对孩子的伤害。
最后我附上一个「建立自我价值」手机屏保,有需要的伙伴可以保存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