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候,曾经发誓一定不要成为我妈妈那种凶神恶煞样子的母亲,然而现在,我突然发现我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好友充满伤感地给我发了这段话,因为她刚刚在咖啡厅里把哭闹着想吃冰淇淋的女儿吵哭了,等气氛缓和下来,女儿抹了抹眼泪去儿童游乐区玩耍后,好友猛醒过来,曾几何时,自己是多么讨厌被妈妈不分场合地点地责骂啊!那个委屈的小女孩,曾经无数次在心里发誓,自己将来绝不做这样不讲道理不尊重孩子的妈妈,结果,事到临头,一瞬间怒火就战胜了理性,心里想着好好说教,嘴上却很诚实地吼了女儿。
很多妈妈都曾告诉我,自己在当妈前信誓旦旦要做个好妈妈,当了妈妈以后,刚开始也总觉得自己可以做得很好,却在某一天、某一个时刻如梦初醒,发现自己正在与“理想妈咪”的目标背道而驰。
一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让很多妈妈心有余悸,为避免重蹈覆辙,在内心设置了很多清规戒律般的条条框框,用来时刻约束着自己的行为,本来以为自己杜绝了这些“错误”的做法,就会是一个“完美”的妈妈,然而面对孩子和生活层出不穷的挑战,不知不觉就被绕进了那些迷宫般的条条框框里。
二是如果妈妈们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用力过猛,认为贴上“妈妈”这个标签就意味着哪怕付出自己的全部,也要让孩子成为标杆和样板,时刻对自己充满高标准严要求,那么就很容易陷入疲累和烦躁之中,而一旦“完美”妈妈们发现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居然还有什么事情无法掌控,就会感觉崩溃。
朋友敏一早就宣称自己要当“辣妈”,不会为了生育孩子牺牲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不会做一个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的妈妈。
没想到,生完孩子后,敏却辞掉了原来的高管职位,做起了全职妈妈,整日围绕着孩子的衣食住行打转,辅食要亲自买食材来做、地板要擦得一尘不染、玩具要定期消毒晾晒,这些琐事让敏几乎没有喘气的机会。儿子快两岁了,敏几乎没出席过朋友聚会,也很少和老公出门约会,就连热爱的陶艺都闲置了许久。
后来有一天,敏听到同事说出“一个故步自封的妈妈,对孩子的成长也毫无益处”,顿时幡然醒悟。想想自己不知不觉被“完美妈妈”的理想目标“奴役”了这么久,不仅丧失了自我,还丧失了要培养一个完美孩子的决心和耐心,经常动辄就对孩子不耐烦、甩脸色,这是何苦。敏找了钟点工来帮自己做饭、做家务,自己腾出时间健身、贴面膜、读书、带孩子去踏青和上陶艺课。放松下来的敏,跟孩子的相处反而更加融洽了。
3
在成为妈妈以前,我们曾嗤之以鼻一些东西,被告知“等你当了妈妈就知道了”。如今当了妈妈,真的知道了,我们也很有可能会掉进那些坑——如果我们无知无觉、毫无反思和进步的话。
电影《乘风破浪》里,成年后的徐太浪和爸爸徐正太一直不对付,在他眼里的爸爸就是一个“脾气古怪、性格爆炸、没出息”的老头。后来穿越回二十几年前的徐太浪重新认识了年轻的阿正,直爽、讲义气、豪放,甚至还有点呆萌,和他印象中的爸爸像两个人。
试图挽救后来悲惨命运的徐太浪当然失败了,而后半辈子一直郁郁不得志的阿正是不是有想过,年轻时意气风发的自己有一天会活成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也许阿正后来可以成为一个好爸爸,而这永远都只是一个不会实现的可能了。
但是对于还有机会的我们来说,此刻永远是做一个好妈妈的最佳时机。(当然,本文所有建议同样也适用于爸爸)
如果我们学会要爆发的时候深呼吸慢一拍,就会及时控制那些像刀子一样会伤害孩子的话语,会平复那些像炸雷一样的坏脾气;
如果我们懂得自省、反思和学习,就会意识到发现除了吼叫和辱骂之外,还有更好更多解决育儿问题的办法;
如果我们意识到,“妈妈”的含义更多是指人生的榜样、幸福的示范,而非带着疲累和愁容的保姆,我们就会从那些牵绊我们的琐事中抬起头、挺起胸,让自己更加开阔些,也让孩子更加快乐些。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不要时刻提醒自己“绝不能犯错”,而是放松一点、真实一点,偶尔也允许自己偷个懒。如果我们真的感觉自己很累、到了极限,记得像敏那样,找人来帮自己分担一些负担,也找到合适的情绪宣泄的出口,把自己的好心情和主要精力都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让自己快乐一点、从容一点、智慧一点,不要等到孩子长大了、远走高飞了,才发现自己留给孩子的,竟然是自己最讨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