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享内容
今天的共享,我主要记录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是提供一种思路,即学习全新领域的一种方法。
老师用的方法是他曾经讲过的--学习最小知识。通过阅读该学科的发展史,找到关键点,在关键点上慢下来,构建自己的一级语言体系,然后通过主题阅读扩展出相关的二级体系。
我们拿花很多精力跟时间来读这本书的序言,也是因为序言里讲述了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并且提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附录A的论文。
第二个内容是共享了对附录A的检视阅读。
在这部分里有一个对我非常重要的点,那就是通过检视,我们每个人去判断这部分内容是否值得做分析阅读?
这是一道实践题。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需要我们做一个判断和决策。那每个人到底是怎样作出判断的?有没有使用书中提到的一些捷径跟偏见?这些捷径跟偏见又是怎样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呢?
二、我的直觉给我的答案
我在昨天预习完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一个决定,这部分内容不做分析阅读。我当时是这样想的,对这部分内容做检视阅读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新的知识概念都跟统计学原理有关,而自己对相关的知识完全是零基础。如果要去做分析阅读,我在这部分内容上投入的时间会极其的多,因为要完全学习另外一门学科,才能够搞懂其中的一些基本原理。那这样就会导致一个问题,我没法继续推进对《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主要内容的分析阅读。我要先保证把这本书整体读完,研究透彻其中的内容,再来对某一些具体的点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今天听到老师的提问,我问了自己有没有使用直觉捷径,这个捷径会不会产生某些偏见?答案肯定是有的,因为我的决策基本上就是在我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第一时间给出的直觉反应。但我现在不能确定在我的这个直觉反应里用了哪些直觉捷径和可能的偏见,因为我对这些概念都不是很清楚。也就是说我现在即便想要去反思自己可能的错误,竟然也找不到对应的相关的依据(通俗一点来讲就是我竟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我不知道标准是什么,所以当我做完一件事情之后,我没有一个可以对标的东西来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这让我突然想起来,我们经常说要去反思,但如果你都不知道做一件事情真正要达到的目标目的是什么,在做反思的时候又能反思出什么样的结果跟结论呢?真的是越想越可怕,无知,真的太可怕了!)
这是我当初决策的一个思路,是我根据第一感觉作出的判断,用老师的话说就是一个平庸的解决方案,我当时并没有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跟思路。
对决策中的直觉捷径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也就意味着不能判断自己结果的对错,所以,我尝试从我当初的推理过程出发,找到我自己决策背后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思考过程的分析,我发现自己做出决策背后的价值观是读完比读懂更重要,这还是自己以前对阅读的态度。虽然已经在尽力的打磨精进自己的价值观,但一遇到困难,一不小心,它还是会首先跳出来。所以,这个问题就回归到我到底为什么要阅读《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我到底想从中收获什么。
三、如果用系统2思考,会是怎样?
那么接下来换一个思路来思考,如果我不逃避,而是选择克服困难,我又要做哪些理性的判断来决定是否要分析阅读附录A?
我的思路大约是这样的:
我首先会问自己遇到的这个问题跟我的目标相关度如何?毕竟我们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很多的难点,不可能投入所有的时间跟精力把所有的问题跟难点都解决掉,而是一定要把时间跟精力投入到跟目标高度正相关的事情上去。
在阅读前我给自己定了三个主要目标,第一个是提高理解力,第二个是提高学习力,第三个是构建自己的解释和决策系统框架。现在的目标非常明确,我必须要去吧附录的内容跟我的目标进行一次匹配,看看分析阅读附录A和我的目标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关联。
第二,我还要进行一个判断,也就是说对附录A做分析阅读是否在我的能力圈范围之内?如果它已经超出了我的能力圈范围,即使他跟目标正相关,其实我在现阶段也是完成不了这个任务的,只会带来很大的焦虑感。如果真是这样子,很可能是我的目标本身就已经超出了能力范围很多,需要对目标进行调整。
第三,我需要参考老师的一些决策原则,比如边际成本递减,会不会产生复利,会不会长期有用。这几个方面,我自认为是不必太多顾虑的,一定是符合的。因为如果想要真正地理解我们的思考决策过程,附录中提到的三个方面的直觉捷径是不可避免要弄明白的,而书中提到的偏见也是不可避免要彻底理解清楚。否则就会出现我现在面对的问题,对自己的直觉反应没办法判断对错。所以现在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我自己能力圈到底有多大,自己的目标是否真的是符合自己能力圈去制定的。
我能做些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今天是给不出答案的。而我能做的首先对整本书做一次检视阅读,阅读完整本书之后,弄清楚整本书的结构关系和重点内容。之后我再来判断附录对整本书的重要性,以及和我制定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然后再去作出一个更合理的决定。
最后我想说告诉自己高手学习都是有长周期的,不要总是把眼光盯在短期利益上。所以耐心耐心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