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丨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深几许?
文/秋正源
——谨以此文写给读书笔记:《物语生活》。
我习惯出门坐地铁时拿本书,写点东西。我不相信一个人天生拥有很多很多的灵感,灵感不是无缘无故从天而降,而是长时间的积累和丰富之后,突然会有一件事给你带来一个触发。
这也是我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的原因之一。
中学时写的读书笔记取名《灵感集》,大学后不知缘由取名为《物语生活》,不知不觉写完了三本,现在正在写第四本。第一本写了将近两年,因为不是每天都在写,要不是心血来潮下定决心要把新华字典看完,恐怕第一本《物语生活》难以结尾。
我的每一本读书笔记的左页,会摘抄有感触的句子,正页才是正文。篇幅已经习以为常的顺其自然的开头与结尾。现在的我会很感谢那时的自己,曾经度过了那么孤独而又纠结的旅程。
人生成长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问题······读书笔记亦是如此。
每天晚上会看杂志,记得有几篇文章写得很有感觉,上面写到:写作初学者的出路何在?唐家三少起初并不热爱文学,不过和许多平常人一样过着朝五晚九的生活,直到遇到生命中的她——李默。为了追求她,答应写完100封情书便可以交往。当他被工作辞退时,在生活贫困潦倒,她让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光之子》,开始了作家之旅。唐家三少的成功绝不是偶然,他是最勤奋最舍得花时间在写作上的作家。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会写什么,甚至又有些自命清高,要不走寻常路。小说都是有套路的,但是当你自己去写的时候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也写到这些情节,烂,俗,老掉牙。记得二零一四年第一次参加小说比赛时,我写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男女主角各用了现实生活中三四个人的原型,最后女主跳楼,因为家庭带个她精神压力的摧残。后来给别人看完对我说:“你的故事很老套。”我写的时候不这么认为,这不过是小说里用烂了的情节,但却是现实生活中真真切切发生的。
记得有篇文章曾写小说的价值之处,在飞机上,停飞是一件很大的事情,有人说是因为发生战争了,纷纷拿起手机发微博和朋友圈。但突然有人说不过是天气的原因,便没有任何反应。这大概就是小说的魅力,将平淡无奇的事写得新奇动人。不仅仅是小说,也是生活。
现在我终于明白,不是我们写的故事太平淡,而是文笔没有精炼,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如何化平淡为惊奇,如何将生活的琐碎娓娓道来。任何一个题材都有一定的格式与模板,但是写小说讲究技巧,如果换一种写法,换一种叙述,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答案显然不会,因为我并不擅长写小说。或许是因为我不爱看小说吧。但我仍然会尝试去写。
在不知道自己写什么的时候,不知道自己适合写什么时,不妨每一个都努力尝试,你会发现正如古人所言:人情练达即文章,千言万语总关情。后来发现我适合写些随笔和散文,如果肚子里有点墨水,或许还能写写文史类文字。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方式,而读书笔记只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系统化吸收与复习。如圣人言:温故而知新。此话不假,天才是反复的学习中成就天才,越是勤奋的人越努力。所谓大家者,不是智力超群,也不是家世显赫,最后读破万卷书,倒背如流。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那些浅显的道理只有你真正体会才是你的知识,属于你的财富。
我的读书笔记里增添了微文和自省,微文所写不过生活简短的感悟,又不想长篇大论,寥寥几字足矣表达,体会到何谓:“惜字如金。”《物语生活1》大多写得都是新华字典的笔记,《物语生活2》写得是诗经的读书笔记,《物语生活3》写李清照诗集做笔记。《物语生活4》写得比较广泛,有纳兰词,有情书片段等。四本读书笔记最大的感触便是,字数太多,尽量言简意赅。
你从中又学会了如何用最少的文字概括重点,在概括中那些省去的文字你会不舍,仿佛每一个文字都是你学习中财富。鲁迅谈写作的时候写到:“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掉,好不可惜。”生活有舍才有得,文字更是如此。写作,写作,书写在前,作为在后。太多人把作为看得太高,便放弃书写,最后空谈壮志难酬,那些想当年的豪情壮士终究不过云烟。
倘若你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我相信一本一本翻去,你会看到你的成长和进步。
写是作的起跑线,每天都是新的开始。
你的读书笔记,终会乘风破浪。
或许在写《物语生活》的初衷,便是源于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深几许。”
——是为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