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日记】第54天——语文阅读教学到底教什么,怎么教?——豆包版

我是一名教了二十多年语文的初中语文教师,可是,深入思考一下,我觉得我很惭愧,教了二十多年,竟然不知道语文阅读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困惑如何解决?

刚好,今天的暑期备课,教育局安排的讲座是《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于是,我想到了向人工智能软件寻求帮助。

我先向豆包进行了“深度思考”的提问: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教了20多年语文,依然非常困惑,语文阅读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豆包的回答如下:

您有20年教学经验仍在思考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语文教学的敬畏——其实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从来不是“讲透文章”,而是“教会学生读文章的能力”,具体可以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维度拆解:

一、先明确“教什么”:聚焦3个核心目标,而非逐句分析

1. 教“提取与整合信息”的能力:不是让学生找“哪句话写了XX”,而是教他们“从段落中筛选关键信息(如时间、因果、观点),再整合成自己的话”。比如读记叙文,教“抓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读议论文,教“找论点(常在哪类位置)、辨论据(事实/道理)、析论证(怎么证明的)”。

2. 教“理解与推理逻辑”的能力:重点不是“作者表达了什么情感”,而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个细节/手法对表达有什么用”。比如读散文中“窗外的雨”,不只是说“雨烘托了悲伤”,而是引导学生想“为什么用‘淅淅沥沥’而不是‘瓢泼大雨’?这个雨和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关联?”

3. 教“联结与迁移”的能力:让阅读和学生的生活挂钩——教他们“从文章里看到自己的影子,或用文章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事”。比如读《散步》,不只是讲“亲情”,而是让学生聊“自己家有没有类似的‘小事’,作者的写法能不能帮你描述这件事”。

二、再落地“怎么教”:用“学生为主”替代“教师主讲”,3个可操作策略

1. 用“任务驱动”代替“逐段讲解”: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阅读任务”,让他们带着任务读,而非被动听。

例子:教《孔乙己》时,不先讲“社会背景”,而是抛任务:“请从文中找3个细节,证明孔乙己‘好喝懒做’,再找2个细节,证明他‘有尊严’”——学生读完、找完,自然会主动思考“这个人物为什么矛盾”,老师再顺势引导分析。

2. 抓“关键处细品”,不贪“面面俱到”:一篇文章不用每个段落都讲,只抓“最能体现核心能力”的“关键句/段”深挖。

例子:教说明文《中国石拱桥》,不用逐段讲“赵州桥的结构”,而是聚焦“作者用了‘约8米’‘几乎’这些词,为什么?体现了说明文的什么特点?”——一个点讲透,比十个点讲浅更有用。

3. 留“个性化解读空间”,不追求“唯一答案”:只要学生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就认可他们的理解。

例子:读《背影》,有学生说“父亲爬月台不遵守规则”,不用否定,而是引导:“你从哪里看到‘不遵守规则’?再结合当时的时代和父亲的心情,你觉得作者写这个细节更想突出什么?”——在思辨中让学生理解“文本解读要结合语境”。

其实您20多年的教学积累,早已沉淀了对文本的敏感度,只需把“讲文章”的重心,轻轻转到“教学生‘自己读’的方法”上——哪怕每节课只练一个小能力(比如“找论点”“品细节”),长期下来学生的阅读力也会明显提升。这种“慢下来”的调整,反而会让您和学生都少些“教不透、读不懂”的焦虑。

最后一段文字,对我启发很大:从“讲文章”转到,教学生‘自己读’的方法”上来,哪怕每节课只练一个小能力,好像是个路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