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间长大的人,似乎很多人的记忆中都有一条小河,我也是如此。从我记事开始,家门口的那条小河就已经存在了。
它从大别山深处的涓涓细流汇聚而来,一路翻过重重山岭,经无数小镇之后蜿蜒汇入长江。这条小河并没有宽阔的河岸,也没有湍急的水流,(除非在夏季的汛期河水会猛涨),平时它都是默默地流淌着,灌溉着两岸的农田,也养育着岸边的人家。
小河沿岸上长了许多树,杨树,银杏,苦楝树之类,有些是人种的,大部分则为野生。这些树木在春天抽枝散叶,散发出的独有的幽香;夏天蓬勃生长,浓阴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去处;秋冬黄叶飘飞,昭示着四季的变幻。
关于小河的记忆,最深的都留在夏天。
在我们村子那边,几乎没有小孩不愿意在河中洗澡,玩耍。每到放学之后,男孩子们像一窝蜂似的聚在河边,争先恐后的像鱼一样钻进水中,你追我赶,翻腾玩耍,女孩们则是带着毛巾在河边洗衣服,洗头发。小河成为了夏日玩耍的乐园,很多孩子们常常都要玩到太阳下山,家里大人拿着棍子吓唬,才会不情愿的回家去。
夏天雨水多,一场大雨能让整个平时安静的小河变成咆哮的黄色大河,引得全村人驻足观看。
记得有一年发大水,上游的水库中很多大鱼出逃,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在河中网鱼,当时我爸捞到一条8斤的大鱼,全家人开心了好几天。
洪水褪去的时候,撒网打鱼更方便了。一网撒下去,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很多泛着银白色光芒的白鱼挂在网上。将鱼摘下来放入碗中,不过几网,就足够一两餐的量。新鲜的直接煮一碗野生鲜鱼汤,剩下的则用食盐腌住,用菜籽油炸成金黄的鱼干,鲜香美味。
雨后的河岸上常常会有许多现状,颜色各异的石头裸露出来,光滑洁白如鸭蛋的打火石,浑身坑坑洼洼的搓脚石......这些石头遍布河滩。孩子们最喜欢赤脚走在这些石头上,感受这中凹凸不平的奇怪感觉。
当然,这些河岸上的小石头对于贪玩的孩子们还有个妙用——递石子。找到那些个头以及形状规则的石头,五颗凑成一副,装在口袋中,下课或者放学之后,从口袋里掏出来,足够和小伙伴们玩上几个星期。
躺在水中的石头,成为了白条鱼天然的藏身之处。它们摇着尾巴游到这,游到那,当它们以为停在石头缝里最安全的时候,其实已经被人盯上了,一个石头下去,便有翻着肚子的鱼浮出水面,成为当晚的碗中餐。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河中养鸭子,这些鸭子清晨吃完稻米之后,便被主人家放去河中觅食,晚上太阳下山时,又排着队伍回家。整天呆在河中的鸭子,经常会将蛋下在河中的某个草丛中。所以,沿河寻鸭蛋也成了孩子们网鱼,找石子之外的一大乐趣。
看似不起眼的小河,陪伴了河岸边一代代人的成长,也见证无数悲欢离合。如今的小河,由于源头的水源补给变少以及污染,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只是还经常会出现在某些孩子的梦境中,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