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革命背景
1、日本2002年实施的新课程,要求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学生发展个性创造适宜的教育环境。
2、芬兰 “基于现象的教学”以多学科、基于现象、基于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
3、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4、陈宝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堂革命四个问题
1、“为什么革命”、往哪儿革命”、“为谁而革命”、“该怎么革命”。
2、传统的课程边界、学校边界以及求知边界被打破了,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初见端倪。这些因素都促使课堂教学不得不改。
3、教师到底想不想、会不会革命?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对落实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重大问题的微观定位
5、真正的课堂革命是“群众的革命”(教师的使命感)、“有序的革命”(具体、可实现的目标)、“专业的革命”(科学理性与专业精神)
6、课堂革命有复杂性、曲折性和长期性等特点,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
7、要有理念革新、实践探索、制度保障
8、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教育改革核心领域。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是教育改革重要问题。
三、如何开展课堂革命
1、处理好两对关系
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探索的关系、整体建构与重点突破之间的关系。
2、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广泛的参与+少数人的带头示范和专业人士的指导
真正的“课堂革命”绝不是少数人的“精英式”革命。课堂革命的深刻性、复杂性,又决定了不能指望同步推进、限时完结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弱势群体”。要改变教师被动接受的局面,提高教师的获得感。
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增强学校对课堂革命的认同感。
3、宏大的课堂革命可以从教师可把控、可操作的具体任务做起。
教师如何在课堂革命中看到使命的光芒?(志愿者在现有工作岗位上得不到什么成就感,感受不到使命的召唤)
公益组织(关注艾滋病、母亲水窖、红十字救助、留守儿童之家、“真爱梦想”)其目标任务很具体、可把握、可操作。
4、改变课堂结构。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学校所处的环境和各种条件短期内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唯有课堂。
教师走下讲台,让学生走向展台,让学习成为主体。
课堂教学由基于教材和教师备课经验的教与学,转变为基于学生问题和学生学习经验的导与学;
课堂由教师充分预设听讲,转变为互相合作的共同学习
黑板不再是教师独占的“江湖”
6、改变课程内容。
爱因斯坦《论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课堂革命要回归学校育人的本质,回归学生成长的本质,回归学习方式的本质,回归能力提升途径的本质。
让学生具有选择,学生的学习行为才能转变
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灵活、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是灌输转变为唤醒
评价老师的课要观察学生学得怎么样
鼓励有特长的年轻教师结合实际开发校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