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一些文章中看到“香港电影已死”,“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的”之类的感慨。我是个90后,我出生前后那十年据说就是香港电影的顶峰时期。但那时我还小,所以我没什么感受。不过我小时倒是看了不少香港电影,对于很多香港影星印象深刻。长大后,我看的电影不算多,而且没有刻意去统计看的电影是那个地区出品的,所以也不清楚香港电影是否真如人们感慨的那样已经“死了”。
那些感慨香港电影衰落的文章,通常会做一个对比,上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顶峰时期,香港地区每年出品的电影高达三、四百部,而如今每年却只有十几部。单纯这样看的话确实容易让人觉得香港电影真是衰落到极点了。但是如果仔细深究的话,还是有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
首先,从影片质量上看,香港电影顶峰时期每年出品三、四百部电影,但是真正的好电影有多少呢?有多少电影是在多年之后仍会被人记住的呢?其实并没有那么多。这个数字对比被放大了。
再者,97香港回归后,由于香港本土市场的萎缩,很多香港电影行业的从业者纷纷北上进入内地。而留在香港本土的影视公司也大多选择合资拍片的方式。那这样拍出来的电影该不该算是香港电影呢?比如,香港导演陈可辛2000年后北上到大陆拍电影,先后拍出了《如果·爱》,《投名状》,《中国合伙人》等电影。这些电影是不会被归类到香港电影的,但确实香港电影人拍的。除了导演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香港演员北上发展。他们有的发展的好,迎来了事业第二春;有的则水土不服。但这些香港电影人的到来推动大陆电影市场走向成熟,造就了大陆电影市场的繁荣。
最后,在香港电影整体衰落的背景下,这些年诞生的经典香港电影经常被选择性忘记了。比如《无间道》,《岁月神偷》等。前者的经典不必多言,后者也是港味十足的佳片,但叫少人谈起。
其实,香港电影从来没死,只是香港的电影市场衰落了。但香港的电影人则通过到大陆、好莱坞发展或留守本土等多种方式,继续退出自己的作品。尤其是大量来到内地发展的香港电影人,以他们的专业水平推动了大陆电影的发展。香港电影没死,它在到更大的市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