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写公开日记,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和公益的故事,聊聊我的初心,每当提起公益,或许他人会觉得不就是捐钱,俗话说,谈钱伤感情。写此文,目的不是为了让人捐钱,而是让人知道我们对公益的态度。
前些时间公益创始人事件,大家对公益圈的认可急剧下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某位公益人他做的公益事情是值得认可的,但是他私人行为在道德上是败坏的,我们可以评判他这个人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会大众点评连带公益,我们开始说,公益圈也好不到哪去!等等诸如此类的评价,公益心声:这个锅,我不背!
在这样的一个信任度匮乏大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度是多么的困难。
开展一个公益项目让它正常运转,都离不开募集资金,善款多一些可以保证项目质量和长期性,从8月份以来加入了四个月捐计划:满天星、大树下、益微青年、西来
西来:月捐人1700多人,牧灯师父广结善缘,供养筹建西来禅寺,一个心灵家园,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月捐50,回来后盘点自己在老家之前公司的物资,还有1/3的办公用品是全新的,和朴贤师兄了解需求后,将多媒体设备,多功能彩色打印机等物资供养给西来。
益微青年:成立6年,在支持大学生,和老师,更专业,在月捐群了解到他们的工作总结要求度极高,工作人员高度自律,总干事每天的工作总结都会发在月捐群,得知他们2017年之前煎熬过各种资金流问题,今年总干事刘斌开始转变思维,做公益需要更多的知识,转向商业,开始更多渠道的筹款。
满天星:400多人的月捐,月捐开展经验丰富,多样化,影响力广。
大树下:我自己的是心路的转变,曾经做一个参与者,觉得很简单,当个志愿者,参加个活动。当我真正融入全职公益的时候,开始了解工作背后的故事,是真的难,比挣钱还难,马虎不得,公益工作的要求高度也是约束自己本身,当意念动摇,就想到了牧灯师父,她的发心是那么大,那么的毫无动摇,在西来回成都坐车的路上,一个人的纯粹的内心是能感应到的,心灵纯粹的人反而更容易接受月捐,更愿意捐款,想的多得人,焦虑的人,反而更犹豫,会各种问题,或者是管我啥事,自我为中心,第三种人是你和他把项目说清楚还是愿意捐的,这一看法在我一个很要好的兄弟群得以应验,我每个月都会想这个群汇报我的在哪我在干什么,大多数人没有捐,刚开始有一点不开心,过一会,开始平和的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益微,资金充足,是不是可以帮助更多的志愿者,大树下资金充足是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终极3000个图书角的目标,或许慢也有慢的好处,更加磨练人心。
了解了孔唯唯的筹款方法,帮助他人经过大咖的帮助挣钱,然后回馈给她支持她做公益项目。以利养益。
——以上写于昨天下午
刚看陈宇廷老师的书《念完哈佛念阿弥陀佛》他扮演的是“桥梁”的角色,善心人士和需要被资助者之间的桥梁,其中更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陈宇廷家族的影响力,开创的公益创投等。
分析了大树下公益月捐人员的特点:大路教育的活跃人员和客户,产生链接比较多的。
西来也好,满天星也好,他们的月捐人员:义工、志愿者是他们的中坚力量,大树下公益的仅仅依靠大路教育,和大树下公益产生的链接人和志愿者比较少。
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服务:志愿者的问题有钱、身、心,无非这三个方面
想了以下关于志愿者初步方案:
1-可以做根据其他校园已有社群做校园读书会
2-现在的大二大三学生都不急工作,现在大学职场培训实习挺多的,更喜欢参加追求精神层面的,更多思想上的陪伴,比如徒步,北辰的YESGO行动,大路教育的培养体系等。需要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策划开发1.0、2.0
3-每一个NGO组织都有一个共性募集资金,我们做不了公益创投,是否可以,将培训优质志愿者开发项目支持NGO,自产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