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对青春期的年龄定义为10-20岁!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这么“难搞”?父母应该怎么做?
首先,应给青春期的孩子正个名。从刚进入青春期开始,孩子的大脑就发生了巨变,任性叛逆、冲动外加自制力差?真的不是他们自己想要那样的。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分分钟在打仗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是一张脑部发育图,分别代表了5岁、青春期前期(9-12岁)、青春期(13-19岁)、20岁人脑的发育情况。红色/黄色的区域代表尚未完全发育,而蓝色/紫色区域则代表完全发育成熟。
从孩子出生一直到20多岁,大脑一直处于不断发育的过程,而且各个部位发育的时间是有先有后的。正是这种发育上的不均衡,造成了青春期孩子常见的“情感”与“理智”间的矛盾。
首先,是前额叶与边缘系统发育得不平衡。人类大脑的前额皮质,主要负责人的高级认知功能,包括做出决定、计划,抑制冲动,同时也和社交活动、理解他人和自我认知有关。它很重要,但发育却最晚,一直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可就前额叶还在懵懵懂懂时,大脑的边缘系统就日渐成熟了。大脑边缘系统由海马和杏仁核构成,用于管理记忆、情绪和感受奖励。这部分一般在15岁以前就发育成熟。
下面这张来自ScientificAmerican的图很形象地说明了大脑发育的不平衡: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上图的紫色为边缘系统,绿色为前额叶皮质)
青春期的孩子虽然和成年人一样能够感知情绪、情感,但却没有成年人那种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很难像成年人一样作出理性的决策。
当你和一个15岁的孩子处于同样的愤怒状态时,你可能可以抑制住抽对方一耳光的冲动,而那个15岁的孩子可能就要动刀子了;当你们同样难过时,你可能会理性地决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而那个15岁的孩子可能就想着要跳楼了。
青少年确实爱冲动,但他们也真的是身不由己啊!因为他们有着成人的情绪和情感,但管理情绪、抑制冲动的那部分脑区还远未成熟,这是大脑的发育阶段所限,不是我们劝他们“别冲动”就能扭转的。
关于自己的一切评论,孩子都很在乎
在被别人关注的时候,青少年的情绪反应非常强烈,焦虑程度也上升很多。
青少年(特别是青春期早期时)对社会排斥非常敏感,尤其是和同龄人在一起时。同龄人的观点、评价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让他们宁愿冒着高风险,也要选择去迎合周围人。
不管你接不接受,青春期这场漫长而艰苦的战役,可能猝不及防地就会来到你我身边。而当我们了解了这段时间,孩子的大脑特征后,自然也就知道该如何与他们相处了:
❶ 因为他们前额叶皮质发育不成熟,“理智”战胜不了“情感”,很容易冲动,父母就别硬上。发火时心里默念一句“孩子的路还是要他自己走,成长注定的坑早晚都逃不掉”,把自己和孩子分离开,别给气头上的孩子火上浇油。
❷ 知道青少年的内侧前额叶很活跃,在乎其他人的评价,那就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即便在家里批评孩子,点到为止。别啰嗦个不停,一遍即可。青春期的孩子,认知水平和成人已经非常接近了,你批评他时,如果有道理,说一遍他就懂了。有时他嘴硬不认错,其实心里都明白。如果这时候你再喋喋不休,他的逆反情绪就上来了,而控制情绪的前额叶皮质还没发育成熟,抑制不了和你干架的冲动,一来二去,前面十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良好亲子关系,就被破坏得一干二净了。
❸ 青春期的孩子,受同伴的影响要远远超过父母,所以父母这时候的教育宜“曲线救国”,不要以为可以通过说教来解决问题。知道孩子重视朋友,害怕被排斥,但是又担心孩子染上恶习,那就尽量在孩子的学校或班上找一些三观接近、重视教育的父母,创造机会让这些孩子一起活动。关注孩子的朋友圈,帮助孩子结交更优秀的朋友。
很多时候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不对付,就是因为不了解。而这份不了解背后,和父母的心态息息相关。在得知怀孕或者孩子刚刚出生时,不少爸妈都会拿起育儿书,试图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行为。面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依旧需要保持这样的学习心态,提前准备,做好应对措施。当孩子真的有一天开始叛逆、开始顶嘴时,你能真正地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孩子,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生阶段。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