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来源于人生的困境,而故事的本质就是去探索走出困境的各种可能。点评是评论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认真聆听,然后对照着去发现自己写作中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故事是世界存在的特殊方式;更进一步说,故事是人类个体和群体赖以展示生命特质,获得永恒认同的精神载体。要想写一个好的故事,需要从生活出发,通过认真审视隐秘的自我,找到故事的雏形,以激发出故事创意的头脑风暴,最终把想象力、洞察力等转化为具有魔力的文学故事。
《一个故事的诞生》已经更新到三分之一,我们很高兴看到很多听友一边听课一边实践,提交了特别多的优秀作品。这一期,我们从前七期节目的提交作品中挑选了较为典型的四篇文章作为点评作品, 请大家先在节目下方阅读这四篇作品,然后再对照着收听点评内容,然后对照自己的写作,看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又有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呢?希望大家从本期节目中学到一些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能对照自己的作品去修改。
床头柜上,手机一直响个不停。 磨砂黑的手机原本与黑暗的房间融为了一体,现在却因那接连不断的来电,在黑暗中时隐时现。而她——手机的主人,却像暂时失去了所有感官一样,听不见手机的铃声,也看不见那刺眼的屏幕,只是静静地蜷缩在房间的角落里。泪水不断从早已红肿的眼睛里向外涌,她极力控制着自己不要哭出声。仿佛一出声,就代表她承认了什么似的。
点评: “接连不断的来电”处理有点像中国书画的留白艺术,引人遐思,如果深究下去,应该有多种可能:电话是谁打来的,是她那快要结婚的男友吗,还是担心女孩会出事的那些亲人和朋友?如果是前者,那他是内疚、担心?如果是后者,特别是其中的“朋友”,是她的闺蜜,还是某个一直暗恋她男性朋友?……所有这些,都孕育着可供续写的故事种子。
移动小茶几上还摆着烟缸和一个咖啡杯。烟缸里有抽剩的半根烟,咖啡杯里也剩下一半早已冷掉的咖啡,可她还是没有勇气清理掉这一切。这些都是他来过的痕迹。烟缸是专为他买的,咖啡杯也是特意买来的情侣款。现在,她开始后悔自己做了这些多余的事情。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得意忘形”才酿成了今天的苦果。她像被人勒住了喉咙,又像是被凶猛的野兽一点点扯掉了身上的肉,痛得无法呼吸。
点评: 对细节的把握有着天然的敏感,写出了失恋女孩的内心挣扎和最终抉择。失恋的深层痛苦是建立在女孩对恋人的深挚之爱上。用特意为男友买回的烟灰缸、情侣款的咖啡杯来表达挚爱与依恋,用“黑暗的房间”“泪水不断外涌”来渲染失恋的苦痛。
她起身打开阳台的玻璃门。一刹那,她的耳边突然响起了各种声音,空旷的房间也似乎在那一刹那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她听见了住在隔壁的老人又在播放京剧,也听见了楼上的妈妈又因为数学作业在训斥自己的孩子。华灯初上,她看到小区前面正堵得水泄不通的大马路,也看到了对面楼里正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饭的一家三口。在她的眼里,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角色尽职尽责。可如今,没有了他,她的角色又是什么?
她本打算从阳台一跃而下,来个一了百了,但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发疯般地冲进屋里,拿起了他临走前放在玄关鞋柜上的请柬。大红的请柬上面写着“喜结良缘”四个字,这是他的结婚请柬。起初,她并不知道他是有稳定恋爱关系的人。后来知道了,对他的感情却不允许她抽身。他的柔情让她不只一次幻想过这个男人终有一天会选择自己,却不曾料到他会用这种粗暴的方式生生地切断两人之间的关系。
“你还爱他吗?”
“我明天要去看电影。”
“你还是不敢面对这个问题吗?”
“下周就是圣诞节了啊。”
那天的最后,她颤颤巍巍地拿起烟灰缸旁的打火机,像拿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迫不及待地点着火,烧掉了那张结婚请柬。打火机就像毁灭这个世界的遥控,烧掉了请柬,也摧毁了她的世界。那天之后,她不再寻死觅活,因为那天同请柬一起烧掉的还有她自杀的勇气。甚至,她连承认这是自己故事的勇气都没有。她只会不断地重复:“我认识一个人,她曾经傻到为爱自杀。
点评: 仅仅因为烧掉了男友送来的结婚请柬,就能彻底烧掉 “自杀的勇气”,甚至摆脱“寻死觅活”的人生困境?这种处理因为缺少一个凯瑟琳•褒曼教授称之的“过渡的中间地带”。没有合理的过渡,因为没有中间地带的承前启后,结局就显得生硬和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