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节奏与耐心的英语教学磨合记
接手九年级(3)班的英语课时,我最先感受到的不是毕业班的紧迫感,而是一种格外缓慢的“课堂节奏”——当我带领学生朗读课本上的单词时,教室里响起的不是整齐的跟读声,而是长短不一的“长腔”,“t-e-x-t-n-o-o-k”的发音被拉得格外长,尾音还带着拖沓的调子;齐读课文时,总有几个学生慢半拍,原本连贯的句子被拆解得支离破碎,像卡顿的磁带。
最初,我以为是学生们对新老师的陌生感在作祟,便试着用更活泼的方式调动气氛。我准备了单词接龙游戏,希沃白板上的竞赛游戏,想让他们在互动中加快反应速度;还特意挑选了节奏轻快的英文儿歌,让他们跟着旋律练发音,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单词接龙时,学生们总要犹豫几秒才敢开口,好不容易接上来,声音也依旧拖沓;儿歌里的连读、弱读,他们要么跟不上,要么干脆跳过,依旧用自己的“慢节奏”哼唱。
我有些焦虑。九年级的英语学习任务本就繁重,要赶进度、练题型,可这群学生像是活在自己的“时区”里,无论是背单词、记语法,还是做课堂练习,速度都和我的节奏慢几拍。有次听写单词,我给的时间比平时多了五分钟,仍有近一半学生没写完,看着他们低头咬着笔、急得额头冒汗的样子,我突然意识到,我的“催快”或许给他们添了负担。
课后,我找班长小赵聊天,才慢慢摸清了原因。这个班的学生在七八年级时班主任节奏慢,现在新的班主任和英语老师(我)要求的节奏太快,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节奏差异很大,他们刚适应一位老师的模式,又要重新调整,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不敢快”的习惯——怕读错、怕跟不上,干脆用慢速度来减少失误。小赵说:“老师,我们不是故意慢,是怕一快就出错,您会不会觉得我们笨啊?”这句话像根刺扎在我心里,原来我的“急于求成”,反而让他们更紧张、更胆怯。
从那以后,我开始试着“慢下来”配合他们的节奏。课堂上读单词时,我不再追求整齐划一的速度,而是先逐词领读,让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我的口型、跟上我的发音,再鼓励他们用自己舒服的速度重复,等大多数人适应后,再慢慢加快节奏;讲解课文时,我引领他们把长句子拆成短分句,带着他们一句一句分析意思、梳理语法,再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简单的问答,让他们在思考中自然地加快反应。
我还在班里设立了“每日小打卡”,让学生周末用大概10分钟时间,录制一段自己读单词或课文的音频发给我。我会逐一听完,在音频里标注出他们读得好的地方,再温和地指出需要改进的细节,比如“这个单词的尾音可以再短一点”“这句话的连读可以试着自然些”。刚开始,学生们发音频时还很拘谨,发来的音频里能听到呼吸声,后来渐渐放开了,有人还会在音频里跟我分享“老师,今天我读得比昨天快了一点!”
磨合的过程依旧漫长,但变化在一点点发生。现在马上一个月了,课堂齐读时,拖沓的“长腔”几乎消失了;听写单词时,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甚至有学生主动在课下找我,问能不能推荐一些英文小故事,说想试着“读得更快、更流利”。有次我故意放慢领读速度,班里的调皮鬼小刘还举手说:“老师,您今天读得太慢啦,我们能快一点吗?”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催着跑”的过程,而是老师陪着学生,从他们的节奏出发,慢慢找到属于彼此的“合拍点”。
现在的九年级(3)班,依旧不是进度最快的班级,但教室里的英语朗读声,却多了几分自信与流畅。我也终于懂得,所谓“规范书写”“加快节奏”,从来不是用规则去“纠正”学生的慢,而是用耐心去包容他们的慢,再陪着他们一步步,找到属于自己的“快”。教育的“慢”,从来不是效率的缺失,而是给成长留足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慢慢长成最好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