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图册上就知道有一种每天追逐着太阳的神奇植物——向日葵。
高中时,在生物书上我知道了它向阳而生的原理。原来向日葵的生长素分布在茎尖之上,并不断的向下运输,但这生长素竟是“畏光”的。大致来讲,向着太阳那一侧的生长素因为光照浓度较低,但是背光那一侧的生长素的浓度则较高的,所以背光的一侧生长较快,而向光的一侧生长较慢,就使得茎部产生了逆光性的弯曲,使其一直向着太阳。
大学之前我所了解的向日葵都在书上。直到有一次去浙江农业大学参加研学活动,才真正见到向日葵。不是一株,也不是一排,是成千上万的、绵延至山脚下开的正热烈的向日葵花田。试想一下,所有的大花盘都朝着太阳,那蔚为壮观的场景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中。我那时候对这个学校的师生产生了深深的羡慕之情,羡慕他们能在有这样美景的学校里学习、生活。
我已经不记得是同谁一起去的浙农大,但我还记得那是一个傍晚,夕阳的余晖照着本来就灿烂的葵花,让其变得更为明艳动人。真是接天葵叶无穷碧,映日葵花别样黄啊!我们一行人的惊呼声、赞叹声此起彼伏,这个时候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心情是感受个真真切切。我们拿着手机,叫着、嚷着冲向花田。时而高举手机,来个广角把整片花田收入照片;时而调低机位,来个大仰角给向着太阳的葵花来个美美的特写;时而又把手机凑近大花盘,把里面辛勤采蜜的小蜜蜂一起入片,誓要三百六十度全方位把这美景留在自己的手机里。
其实,如果只是单颗的葵花,或者一排、几排的葵花,我们顶多驻足观赏下,或感叹一句:“真好看呀!”绝不至于这么疯魔。但这千千万万的个体,汇成了花海,在夕阳的加持下,在微风的吹拂下,犹如一片黄色的火海,热烈的让人心颤,让我们不得不为其中蕴涵的生命力所动容。那一刻我甚至觉得梵高的名画《向日葵》也该会在这片花田前也黯然失色。
因为单个生命体的力量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绝大多数时是微乎其微的,很容易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中。但当他们汇聚到一起,正如这向阳的热烈的花海一样,就可以改变历史的进程。陈胜吴广起义是这样,辛亥革命是这样,共产党缔造新中国更是这样。
杜甫说:葵藿倾太阳,物性故难夺。就让这向阳而生的力量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