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在辛弃疾笔下,一个坐断东南的孙权影响跃然纸上。但是,孙权集团的最终目标一开始就是坐断东南吗?今天我就此浅谈一下,孙权集团目标的变化。
第一阶段的目标,是“蕃属东南,匡扶汉室”这时候,东吴尊汉室为正朔,名义上遵从汉室指导,实则割据东南。这其实是由孙策时期定下的方针,通过这张大旗,他成功获得了北方淮泗士族的支持,同时也缓和了与江南士族、四方诸侯的关系,与袁术划清了界限,从而以摧枯拉朽之势占据半壁东南。
在孙权时期,他一开始也向这个目标努力。
“ 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三国志•鲁肃传》
站在这个角度上,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曹操顺流而东时投降派如此之多了。曹操代表汉室嘛,要遵循汉室指导呀!
然而倘若一直如此,就没有后来的割据东南,更没有什么三足鼎立了。曹操新的荆州,刘备未除,局势不稳,东吴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难道就真没有什么重臣坚决反对投降吗?
有的。在这种局势下,走来的的周瑜和鲁肃,以及他们的远大梦想。其实,他们的野心已经蛰伏很久了。
“瑜谓肃曰:‘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
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
早在赤壁之战之前,鲁肃和周瑜已经提出了宏大设想——割据东南,西取荆州益州,独有长江,成就帝业。
在一开始,曹操和汉室太远,尚未到图穷匕见的时候,因而这种论调被搁置。现在危机近在眉睫,满朝衣冠竟仅有几人支持一战到底,是时候来振奋士气了!
于是,第二个目标:“割据东南,西取荆州益州,独有长江,成就帝业”出现了。在赤壁之战后,东吴吞并荆州的南郡和江夏。刘备则蜷缩在南四郡。周瑜厉兵秣马,准备东进益州,实现伟大理想。然而在这关头,周瑜他——死了!
于是鲁肃时代到了。鲁肃与周瑜的不同之处在于,周瑜想撇开刘备,独吞长江,而鲁肃认为,只有孙刘合作,才能抵抗曹操,才能成就东吴帝业。
“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因此,就把南郡借给了刘备。一开始两方合作愉快,共御外辱。但益州,这一矛盾点又掀起了波澜。鲁肃提议孙刘合作取益州,刘备说刘璋也是汉室,我不忍心,不如联合他?孙权认了。刘备又说,刘璋有事,叫我去帮帮他,孙权也认了。刘备突然取了益州,孙权……
“猾虏乃敢挟诈!”
心里极度不爽的孙权派吕蒙接受三郡,结果吕蒙被赶回来了。于是乎,孙权不纯洁的心灵受到巨大伤害,更不爽了。刘备一路高歌猛进,好不风光,淮南战场上孙权却连连失利,落得了“孙十万”的雅号。这时,鲁肃又死了。
看不到帝业的孙权环顾四周,环顾了一圈发现,人还是得现实点。得,那就霸业罢。于是吕蒙开始一展身手。
在关羽水淹七军后,孙权招来了吕蒙,询问对策
“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聘,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这一段话,意思就是北伐没前途,我们在这里累死累活反倒是给大耳贼打工,成就帝业您老就歇歇吧,还不如拿了荆州,占据东南,还不是要啥有啥?
这一段话,决定了东吴第三阶段目标,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坐断东南,割据自守”。
之后的事,就耳熟能详了,吕蒙袭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刘备奋兵夷陵,陆逊火烧连营。到后来吴蜀复合后,两国虽然约定共取中原,可是东吴总是心不在焉,心在何处?想着割据大业。例如石亭之战后,陆逊仅仅是打了打草谷,裴就气得破口大骂;淮南三叛,也只是做做姿态。他们终究还是认可割据江东。
什么时候打到中原去?咱也不知道,问村长(吴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