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一些人喜欢在微博上,qq群里去分享一些思维导图。那时的我,要是看到感兴趣的思维导图,也会很开心的保存下来了。
后来,在工作中我也使用思维导图辅助工作,但我渐渐的觉得
思维导图就是用来“自嗨”的,分享给别人,别人根本“嗨”不起来。
不管是用草图,用软件,还是用华丽的手法绘制的思维导图,它真正能帮助的是绘制者,帮助他们系统化的思考,理解和记忆。而那些外人面对这些抽象的信息和信息间的逻辑时,几乎是一头雾水,它如果要理解,就得去看原始资料,而看完原始资料,这个思维导图就是失去了意义。
另外最近,跟一个朋友也讨论了一下这个问题,她的解释我觉的说到本质
思维导图是接近于网状的信息形式,而人们吸收信息方式是线性的,二者之间有鸿沟。
具体线性的吸收形式,比如听一次演讲,看一篇文章,看一个PPT等,这是观众,阅读者容易吸收的方式。而思维导图的类网状形式,会让大部分看的人,找不到重点。更不用说抽象的信息和模糊的连接关系,给人带来的困惑。
那思维导图合适的应用场景到底是什么?我喜欢的用法是
仅仅把它作为一个思考过程的输出。
过程输出的意思是,它几乎只是给我自己看。如果要把它背后的内容传达给别人时,我会把它转化成文章,ppt,演讲和原型图。
另外,我发现得到专栏的主理人之一——万维钢老师,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我画思维导图时,草图和软件都会用。画草图的好处是快,用软件画的好处是便于保存和后续修改。关于软件,我强烈推荐使用MindNode而不要使用Xmind和Mindmanager,推荐原因很简单——颜值,参考下图:
最后,如果你坚持,或者在一些情况必须要把思维导图分享给他人,请多从换位思考的角度,调整你思维导图展现的信息,并且配合上适当的文字,清单,表格或者是你的口头讲解,尽量让别人多“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