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每次读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都有一种特别逗的感觉,就像一个平日里调皮、总是考试不合格的小学生,带着可爱和让你不忍苛责的表情说“我已经很努力在学习了。”
三家分晋后,魏国的国土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块是黄河东岸、以旧都安邑(今山西运城附近)为中心的河东地区,这里也是以前晋国开发最好和最为富庶的一块地区,运城附近当时有规模庞大的盐池,是当时很重要的财源。黄河以西就是秦国的地盘,魏文侯执政后,任用吴起经略河西,从秦国手里夺取了大片土地,并任用孔门高徒子夏在此建立起西河学派,各地人才纷纷涌向西河,为魏国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梯队。但是后来随着一系列战争的失败,梁惠王无奈将西河割让给了秦国,所以河西此时已经不在讨论范围之内了。
另一块是河内地区,魏国迁都后的重点经营地区,以新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为中心。这里属中原的腹心地区,原本就很富庶,水利运输发达,大梁是当时最繁华的几个城邑之一。
但这里有个问题,两地中间多山,河内和河东之间的接合部仅是上党山区里的一条山路,两地之间的联系一遇到战争马上就会被敌军掐断,是魏国前期很大的一个软肋。后来,在梁惠王的军事和政治威逼下,赵国和韩国被迫和魏国交换了一部分土地,接合部变宽,两地之间的联系才频繁和紧密起来。
河东遇到灾年时,尽心的惠王将可以迁徙的壮年移到河内,无法迁徙的老弱就调拨粮食赈济,河内遇到灾年也是如此这般复制粘贴。遍察邻国之政事,似乎都没有惠王这般用心。现在问题来了,为何魏国的人口不见多,邻国的人民不见少?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读到这时我特别担心惠王会反驳:“予岂好战哉,予不得已也。”(一句玩笑。现实生活中帽子不能乱扣,有给你扣帽子的请坚辞不受)
填然是说声势浩大,鼓之为进兵之号,和鸣金的收兵之号相对。曳是拖曳,败兵之意。
这里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出处,也可以看出孟子对惠王长久以来的做法持批评态度。孟子回答既然王好战,那就用这个来譬喻。鼓声响起,刀兵相接,败方溃逃,有的跑一百步停下了,有的五十步就停下了,五十步的讥笑百步的胆怯,可否?春秋时的战争分出胜负后一般不会过分追击,所以会有五十步和百步之喻,像晋楚邲[bì]之战,楚军甚至还会帮战败的晋军脱困,待到战国时,这种温馨场面就不会出现了。
惠王说那不行,五十步的还不是怯战逃走了,只是没跑百步而已。孟子要的就是他这句话,那王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无需牵挂民之多于邻国的事情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数罟 [cù gǔ],数是细密,罟是网。洿[wū]池是水池。
接下来是孟子核心的一则思想:有恒产者有恒心。农忙时节不抽调劳役,打渔要禁绝密网,砍伐要在草木凋零的季节进行,这样物产就会丰盛,百姓养生丧死就可以得遂其愿,“民心得,邦本固”(张居正直解),王道因此而始。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豚是小猪,彘[zhì]是大猪,汉武帝小名就叫刘彘;庠序 [xiáng xù]是地方教育机构,殷商时为庠,周时为序 ;颁白通斑白;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是说原本捉襟见肘的资源分配得到改善。
当时的标配是一人耕田百亩,有五亩之宅。孟子提议宅院内外种上桑树提高蚕丝产量,家畜不违孕育之时宰杀,谷物耕耘收获时不抽调劳力,那么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就会得到保障。
“民得其养,则教化可施。”(张居正直解)解决温饱还不够,最重要的是让人民接受教育,教给他们孝悌之义,那么人人都乐于爱亲敬长,就不会出现头发花白的老人肩扛重物而旁人视若无睹的情况了。如此而王道不成,未之有也。王先前那点小恩惠又何足道哉。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检是收敛、节制;莩[piǎo]是饿死的人;发是开仓赈粮。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凶年饥岁,掘地三尺,食无可食,以土充饥,壮不顾老,易子相食。可恶的是深宫高墙内歌舞升平嬉笑怒骂依旧,不但如此,肉食者居然认为一切都是时岁使然,如何不让人怒火冲天,咬碎满口牙。如此行径,和杀了人却说实非我杀,兵器杀人也有何区别?王只要不推脱责任,尽心而为实心用事,那么天下之民都将投归到王治下。
推脱责任其实是平常人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是表现方式和表现程度不同而已,推脱责任需要自欺,目的是毫无负罪感地将自己和问题的责任划分开来,骗过自己后再尝试去骗其他人,欺着欺着恍惚便觉得世界真是如此了,其实大谬。杀人者兵也的过错方和责任很明显,但这只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发端,一些心理层面的自我辨识就困难得多,这也是格物致知需要长期下工夫的原因,先需辨清楚,才好格其不正以归于正,不然工夫如何下手。
再升华一下,我们从责任中超脱出来,不问责,只问成长和学习。试问对于一件事情的发生,我们从中获取到的信息量究竟能有几何,笼罩在迷雾下的内容有多少,能否可以在不受情绪干扰的情况下思考和复原事情的原本,为什么事情如此这般地在你眼前呈现?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是何道理,有何深意?我在整件事情里到底是何角色,起什么作用?老天到底想教会我什么才让这一切发生?
愿我们都能找到心中的答案。
我是震词,如果你觉得我写得还不错,欢迎点赞评论加关注哦,文章内容尊重任何形式的反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