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欣赏的阅读教学方法有哪些?
精彩的阅读教学方法真的有特别多,有待我们慢慢的去发现,去探究。
而我今天要说的就是我们在正道语文群里面比较熟悉的几个人物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罗小维老师的词语教学法。
步骤:
1抓住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
3让学生根据语境,也就是课文的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4把课文中与这些词语相关的故事讲出来。(联词成句,成段)
感想:
通过课后词语对课文进行几个来回的反复阅读,这是一个挺机灵的好办法。既让学生理解了语境中的词语,又熟悉了课文,还通过串词讲课文的故事训练说的能力。再下一步就是通过这些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中心。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归结到底,这是关键词阅读方法的变化,充分运用课后词语是明智之举。这是形式生动的词语阅读教学方法。
二、于世龙老师的比较辨析阅读教学方法。
步骤:换一换,辨一辨
在文中关键之处,他喜欢通过换词的方式来让学生辨析,到底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
举个栗子:
《湖心亭看雪》实录(圣陶杯一等奖)
生24:我喜欢“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中的“痕”、“点”、“芥”三个字。这三个字在我眼前犹如一幅画,大雪纷飞三日,雪很厚很漂亮。
师:那你看老师给改动一下好不好:唯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
生24:我觉得不好,这样改了之后,不能表现雪大……
生25:(补充)用这样的词更能够表现出“我”与万物的渺小。
师:你说的很好。我在想刚刚几个同学选择这几个词进行品析的时候,是不是受到了我制作的幻灯片背景的启示,这个背景大家知道吗?这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先生的同题作品《湖心亭看雪》,“痕”、“点”、“芥”、“粒”给我们勾勒出这样奇幻的画面。同时我们要注意,这几个字是不是都要重读呢?
生:重音轻读。
师: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
生:(齐读,“痕”、“点”、“芥”、“粒”尝试重音轻读)
生26:我喜欢“唯长堤一痕”的“唯”字,这一个字能体现雪大,而且覆盖力很强,它把所有的东西几乎都覆盖了,能够看见的很少很少,“痕”可以理解为只是隐隐约约地露出一点痕迹。
师:你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种视觉感受——隐隐约约,这个词很传神。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意见?
生:(再次陷入思考,师等待)
生27:我还喜欢“雾凇沆砀”中的“沆砀”这个词,它写出了冰花一片弥漫,白茫茫的一片,说明雪下的大,像仙境一样的样子。
师:你形容得非常好,你给大家朗读这一句,读出你的这种感受。
生27:(朗读,缺乏意境)
师:你读得有一些胆怯。这样,你读的时候把“沆砀”这个词声音拖长,试一下。
生27:(朗读,把“沆砀”拖长)
师:挺好,你再尝试将这个词拖长并加上颤音,试一下。
生27:(朗读,拖长并加颤音,但没有托住气息,出现破句)(众笑)
师:气托不住了是吗。来,深吸一口气,托住气息,再读一下。
生27:(朗读,拖长并加颤音,很成功,台上台下报以热烈掌声)
师:你读得真棒,谢谢你,白气弥漫,不断扩散,你读出了应有的意境。下面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老师觉得这里面有一个“与”字反复出现,是不是很繁复?我们可不可以把它去掉?为什么?
生28:这三个“与”字的重复,更能加强这句话的气势,更能表现出雪的大,把天、云、山水的颜色化为一体,难以分辨。
师:说得好,三个“与”字增加了整体感,雄浑难辨。我们看,这处写景共有两句:前一句强调“极大”,我们要读出一种雄浑感,注意读出重音;后一句强调“极小”,我们要读出渺小感,采用重音轻读的方法,几个量词逐次渐轻,当读到“舟中人两三粒”的时候,停顿一下,把最后的“而已”读到最轻。老师先来范读一下,其间大家可以小声跟读。
师:(范读)我们想象这画面,一起齐读这处写景句,来,一起读起来。
感想:通过改变原文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原文精彩的艺术表现。这是一种比较阅读教学方法。通过比较,更能突出原文的精致用心,在文本重要之处,用这个方法,能让学生记忆深刻。
三、高健老师的批判性阅读教学方法。
他总是用质疑的眼光看文本。找出不合理的表述,不合理的结构安排,不合理的思维走向。这个不好学,需要有渊博的知识、敏锐的眼光才行。即使目前学不到,有这种思维也是必须的。
四、唐锐老师的赏析虚词法。
抓住文章中的虚词,理解文本,走入作者的内心。
举个栗子:
“还”应该写一写
汪曾祺先生在1986年1月2日写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已提到过金岳霖先生,且篇幅不少(302字),涉及到金岳霖先生养斗鸡,与同事孩子比大石榴、大梨,讲“小说和哲学”,捉跳蚤,说逻辑很好玩等内容。既已如此,汪曾祺先生为什么还要另著《金岳霖先生》?这不合常理的行为后面隐藏着什么?
汪曾祺先生在《金岳霖先生》中写道:“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读者必须注意这个“还”字,它是一个副词,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而“写”这个动作继续进行的原因,真是作者所说的“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那么简单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为心有所思,情有所感,故连缀成文以明其志。大家再看看《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相信能找到答案。“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沈从文先生说“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素心”是心地纯洁、遵从本心的意思,指人富有童心,做事简单纯粹,做人真诚率直。笔者以为,汪曾祺先生专门著文再写《金岳霖先生》,除了金岳霖先生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出于对这种品格的认同和喜爱。在汪朗、汪明作的《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一书中写汪曾祺先生与孙女玩耍的情景:
爸被反锁在门里,没有动静,倒是两个孩子,嘻嘻哈哈地乐个不停。不大工夫,听见卉卉大度地说:“今天先饶了你!”老头儿一头钻出来,稀疏的白发上,缀满了横七竖八的小花卡子。妈妈勉强扳住面孔:“简直不成其为样子!”我们几个做家长的连忙附合着妈:“哪有这么欺负爷爷的?以后再这样,揍!”两个兴高采烈的孩子经我们一喝斥,脸上有点挂不住,呆在那儿不知如何是好,倒是爸气愤起来:“管得着吗?你们!我们就愿意这么玩!”慈爱地拍拍两个小脑袋:“今儿老头儿累了,赶明儿再玩!”(注:“爸”和“老头儿”都是指汪曾祺先生)
通过这些文字,大家可以看到,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先生又何尝不是天真快乐地生活着呢?
所以, “‘还’应该写一写”的症候,暗示着对金岳霖先生这种“素心人”精神境界的回味、肯定和赞颂。
大家看看吧,就一个“还”字,就解读出那么多东东来………
感想:很多时候,虚词能够解读作者的心灵密码。阅读教学方法之一:找虚词。
五、李华平老师的“症候”阅读教学方法。
文章中有什么反常理的吗?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去深入思考,去解析出作者的情感。
这个大家特别熟,在此就不赘言了。
六、王君老师的情境朗读设置法。
在大连年会,我想,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她在《范进中举》中活灵活现地设置情境,与学生互动朗读,她的精彩表现。
精彩的阅读教学方法太多了,不胜枚举,在此仅仅略举我此刻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大家都熟悉的老师们的一些教学方法,我也从中学到很多。阅读教学方法的多样有趣,是我们课堂活泼生动的保证,我们一起加油再学多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