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疯狂扩军的同时,远在亚洲的日本也开始不断地进行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日本自1931年占领了东三省后,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想吞并中国全境。日本在中国的一系列活动与英、美等国的在华利益产生了矛盾,日本这个太平洋上的弹丸小国虽然经过明治维新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国力弱小、国土面积有限等原因仍然无法与英、美抗衡,而日本此时的唯一出路就是寻找盟友,于是日、德两国开始频繁接触。1936年5月,经过2年的协商与酝酿后,希特勒向日本提出建立“反布尔什维克”的共同战线。1936年11月25日,日、德两国就反共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签订了《德日关于反共产国际协定》。协定规定:缔约国相约对于共产国际的活动相互通报,并协议关于必要的防御措施,且紧密合作,以完成上述措施缔约国以共产国际的与因共产国际的破坏工作而国内安宁感受威胁的第三国,应根据本协定的旨趣采取防御措施,或邀请其加入本协定。同时双方还秘密规定:在无故遭到苏联进攻或威胁要进攻德意任何一方时,另一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帮助苏联,且未经双方同意不得与苏联缔结本协定精神的任何政治条约。
在德日结盟后,由于入侵埃塞俄比亚、武装干涉西班牙等一系列有着相同目的的军事行动,德国与意大利的关系也得到了调节,德国扩大了对意大利的出口。支持意大利向非洲扩张;意大利在中欧、巴尔干、多瑙河流域不在于德国争夺等等。1936年10月,德、意两国签订了议定书,12月,意大利又与日本签订了议定书。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此时,日德意三国的关系只是建立在《反共产国际协定》的基础上,这还远远不够,要发动世界性的战争,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三国的关系。
当意大利入侵巴尔干的阿尔巴尼亚时,与英法两国的利益发生了冲突,此时的意大利急需德国的支持,于是,德、意于1939年5月22日在柏林签订了《德意钢铁同盟》按照希特勒的计划,德国在从向英、法两国进攻,东线则向苏联进攻,而这种计划很容易造成兵力分散,使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于是德国需要日本和意大利从东西两侧对敌国进行牵制,而日本和意大利也需要德国对己方的敌国进行牵制。于是,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在柏林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该条约的期限为10年,至此,以柏林、罗马、东京为轴心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希特勒在吞并了奥地利之后,又把魔爪伸向了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以维护捷克地区的日耳曼人的利益为借口锁定了捷克斯洛伐克。在靠近两国边境的苏台的地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为了使这些日耳曼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回归到“大日耳曼帝国”,希特勒一方面指使捷克的纳粹党人和部分民众要求“民族自治”、“脱离捷克”,另一方面,希特勒声称不能容忍德国境外的日耳曼人遭受借口人的“侮辱”,要替他们“伸张正义”,准备“用军事行动扫荡捷克”。眼看战争不可避免,捷克政府不想任人宰割,于是就采取了相应的军事措施,两国军队在边境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与英法签订了互助同盟条约,条约规定:任何一国只要受到军事进攻,其他国家都要出兵协助防卫。
3月24日,张伯伦在众议院宣布,他不能保证援助捷克斯洛伐克,也不能保证在法国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况下援助法国,因为英国的利益“与法国和比利时的利益并不相同”。 与英国相比,法国受到了帮助捷克斯洛伐克反对无端侵略的条约义务的束缚。但是,法国的将领们警告说,他们的军队不能到国界以外的地方作战,因为整个军事机构只适应防卫用的马奇诺防线的防御工事。因此,法国政府在理论上不得不尊重它对条约承担的义务,但在实际上,根本不愿这么做:在最后的较量到来时,它断然地拒绝援助捷克斯洛伐克。
9月12日,希特勒发表了一次煽动性的演说,在这一次演说中,他猛烈地抨击贝奈斯总统对苏台德区日耳曼人的“迫害”,并警告说:“如果这些受折磨的人得不到权利和帮助,他们将从我们这里得到。”希特勒的要求得到了对中欧事务毫无经验的英国富裕商人朗西曼勋爵的支持,朗西曼曾被张伯伦派到捷克斯洛伐克担任他的私人“调查者和调解人”。朗西曼当时报告说:“绝大多数居民渴望与德国合并。”(这是一种未经证实的看法,因为苏台德的纳粹分子以往一向所要求的是自治而不是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并以这一纲领赢得了苏台德区日耳曼人的支持),因此,他建议“日耳曼少数民族占大多数”的地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日耳曼少数民族“不占多数”的地区实行地方自治。以上是张伯伦和希特勒举行决定捷克斯洛伐克命运的著名的贝希特斯加登会晤的背景。促成这一会晤的是苏台德的日耳曼人,他们在希特勒发表演说之后挑起了普遍的骚动。布拉格政府宣布了军事管制法,纳粹领导人逃往德国。于是,希特勒把军队集中到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一带。张伯伦担心,如果希特勒真的入侵,很可能会引起一个使法国、最终使英国卷入纠纷的连锁反应。为了避免这一危险,张伯伦接受了达拉第总理的意见,向希特勒建议举行一次私人会谈。希特勒接受了这一建议,张伯伦于9月15日抵达贝希特斯加登。 希特勒不加掩饰地提出了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吞并苏台德区的要求,并表示,为了达到其目的,他宁愿“冒世界大战的危险”。张伯伦回国后,首先说服他的内阁,然后说服法国接受希特勒的条件。两国政府又催促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这些条件;当后者提出反对时,它们便向它施加了一切压力,其中包括抛弃捷克斯洛伐克这样的威胁。9月21日,布拉格终于屈从德国的要求,作为回报,英法答应保障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国界。 第二天,张伯伦飞往戈德斯堡,他认为只需要同希特勒一起制定出割让领土的具体方法就行了。然而,希特勒却提出了新的要求:不等公民投票就立即交出日耳曼人占多数的地区,而且不能撤除或破坏这些地区的任何军事机构或军事机构。此外,希特勒这时还支持波兰和匈牙利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领土要求。
这些新要求引起了严重的国际危机。捷克斯洛伐克下令全国总动员,法国也动员60万后备役人员入伍,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在9月21日的国联大会上宣布:“我们打算按照《苏捷条约》履行我们的义务,并准备与法国一起以我们可采取的方式向捷克斯洛伐克提供援助。” 正如丘吉尔所指出的那样,西方列强对“这种公正的、无条件的宣言虽说不上蔑视,但很冷淡”。相反,它们按照墨索里尼的建议,召开了英、法、德、意四国会议。
1937年9月29日,张伯伦同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一起,在慕尼黑举行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会议从29日12时45分开始,至次日凌晨1时半,四国正式签署了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直到此时,一直在隔壁房间里等候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名代表被带进会议厅,告之协定的内容。迫于英、法两国的压力,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德国限定的6小时内接受了《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一半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捷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英、法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1937年9月29日,张伯伦同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一起,在慕尼黑举行英、法、德、意四国首脑会议。会议从29日12时45分开始,至次日凌晨1时半,在会谈中,希特勒先虚伪的恭维了张伯伦一番,接着以威胁的口吻说道:“不论用什么方法,这次都要解决捷克境内300万日耳曼人的问题,就是跟捷克打一场世界大战也不怕!”面对希特勒赤裸裸的威胁,张伯伦妥协了,四国正式签署了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直到此时,一直在隔壁房间里等候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两名代表才被带进会议厅,告之协定的内容。迫于英、法两国的压力,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德国限定的6小时内接受了《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英、法绥靖政策的顶峰。协定使捷克斯洛伐克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一半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捷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要塞,破坏了英、法在东欧的同盟体系,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助长了德、日、意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张伯伦从慕尼黑回到伦敦后,便遵循约定,与法国人一起向捷克政府施压,要求捷克政府割让苏台德地区,这当然遭到了捷克政府的拒绝,但是英法表示,如果捷克不割让苏台德地区,将会失去英法的保护。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捷克斯洛伐克只好割让了苏台德地区。
英法两国首脑都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通过努力又一次挽回了欧洲和世界的和平,他们还天真的以为这是希特勒最后一次侵占其他国家的领土了,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希特勒不但没过多久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还在1年以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的“和平美梦”破灭了。
墨索里尼的女婿、时任意大利外长加莱阿佐·齐亚诺就评价张伯伦道:“这一代英国政治家与历史上的英国开拓者不是一回事,他们只不过是有钱人家没出息的末代子孙而已!”而丘吉尔在得知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愤怒异常,指责张伯伦道:“让你在战争与耻辱之间作一抉择,你选择了耻辱,而你将来还得进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