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牛
记得几年前看过迈克•贝克特尔的《跟任何人都聊得来》,对书中的很多观点依然印象深刻,尤其是关于“倾听”的部分,所以书评的题目叫做“嘴巴的问题,耳朵来解决”。
如今拿到了作者的新书《高难度对话》,读完之后,觉得这本书的确堪称“《跟任何人都聊得来》精进版”。因为这本书从单纯的沟通技能深入到了人的心理层面。
在这本精进版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是由其表象之下的内心状况所决定的。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难题,很多都可以追溯到我们的心理层面。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错综复杂,这也很是很多沟通类技巧虽然看起来觉得是那么回事,但却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因。
《高难度谈话》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人际关系把脉,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有三个方面让我感触颇深。
一、在数据缺失的情况下,大脑往往会自行补缺。这提醒我们,在遇到难题的时候,重要的是要保持沟通。
因为不交流,我们就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我们就会逐渐相信我们自己拼凑出来的观点,对子虚乌有的事情信以为真。
这本书提醒我们,当对话变得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对方的眼睛,来看看他们所看到的——不是为了要和他们看法一致,而是为了让自己可以理解对方。
台湾主持人蔡康永曾经说过,沟通最大的要诀就是“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本书作者也认为:在一场艰难的对话中,假如我们都说个不停,我们之间的隔阂只会越来越深;但如果我们能用心聆听、理解对方,两个人就会越走越近。
我在之前一篇文章中写过,“嘴巴的问题,耳朵来解决”。《高难度对话》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除了多用耳朵倾听,还要多用眼睛观察,多用心灵去感悟。就像主持人马东所说,“好好说话,其实是好好思考”。
二、我们的潜意识相信语言,但更相信行动,而且通过日积月累的观察,发展成为我们先天的“默认设置”。
就人际沟通而言,我们倾听言传,但更容易接受身教。我们是通过身边最重要的人(我们的父母)来学习沟通的,通过他们的一举一动来学习如何与人交流的。
当然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学习新的沟通方式,主动选择不同于之前的途径,来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这是我们后天的选择机制。
当时,当我们心理压力较大,或者情绪高涨的时候,我们的“选择机制”就罢工了,我们又陷入了“默认设置”,这时的我们就会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回应对方。
天呐!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还真是这么回事。从十几岁离家求学十余年,毕业工作又十余年,总以为自己已脱胎换骨,不过每次跟媳妇发生口角的时候,她总会来一句“不可理喻,跟你爸爸一个样子”。
无论走多远,我们都无法脱去父母留给我们的烙印。我也跟朋友聊过这个话题,不少人有相同的感触。怪不得,现在“原生家庭”如此流行。
三、身体长大了,心智依然还是个孩子。这是成人之间关系陷入困境以及沟通变得具有挑战性的根源。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观点时我有些震撼!不可否认,心智不成熟的确是很多人际关系问题的原因,但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此,言之过甚了吧?!
不过,书中的论证过程打消了我的疑虑。作者从人的六种基本需求入手,找到了人际关系挑战的原因——“基于多年的经验,我把基本需求分为六种,它们差不多存在于每一种人际关系之中。每一项需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需要程度。当一个人(简称为A)在某项需求上要求的水平比较低,而另一个人(简称为B)的水平比较高,挑战就来了”。
需求一:安全与保障
A:对安全感的要求较低,乐于尝鲜,对任何可能的变化,都很兴奋。
B:对安稳的要求较高,喜欢稳稳当当,即使一个小小的改变都会让她觉得有威胁。
(把A和B放在一起工作问题还不大,大不了各干各的,可如果这两个人要在一起过日子,那问题就大了,冲突和矛盾肯定是家常便饭。)
需求二:冒险
A:乐于冒险,总是迫不及待想要去外面的世界,去体验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天性好奇,永不止步。
B:不喜欢冒险,常常对未知怀有恐惧,偶尔也愿意探索,但前提是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如果两人同车出游,一个只想待在旅游车里,静静观赏东非游猎,另一个恨不能骑上猎豹,所以冲突在所难免——你觉得我太慢,我还嫌你太快,彼此都觉得别扭。)
需求三:成长
A:成长需求低,凡事只想偷懒,不愿付出成长所需的努力,经常会找一些由头来分心。
B:成长需求高,对人对己有严格标准,事事时时要求完美,从来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不言而喻,这两人相处的时间越长,矛盾越大!)
需求四:接纳
A:为人宽和,能够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认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跟这样的人相处的大家都很放松。
B:为人挑剔,始终按照自己的标准衡量要求他人——跟这样的人相处结果就是大家都觉得很累。
(理论上两人无法走到一起,但生活不是按照理论运行,有些人在一起是为了求同,也有些人是为了求异)
需求五:关联
A:乐于分享,总能遇到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并且愿意和这个世界分享,身边的人都能被他的快乐和热情感染。
B:个性独立,觉得这个世界上谁都不需要,跟别人打交道只能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麻烦。其实在内心深处,他非常的脆弱,怕被别人拒绝,怕自己承受不起。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朋友圈,好像让整个世界变得乐于分享,但这些只是表象,并不能改变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和特点。)
需求六:价值感
每个人初生都是原创的,活着活着就成了盗版。大多时候,我们都在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看到别人的优秀,感受着自己的渺小。所以,我们会走两个极端:要么干脆破罐子破摔,要么试图模仿别人,把自己活成别人的样子。
所以,在价值感层面,很难会有需求迥异的A和B走到一起。大多数情况是:缺乏目标的A和缺乏目标的B走到一起,凑活着形成一种彼此勉强都能接受的关系。每一天,他们都从肩并肩奋斗开始,到晚上在沙发上争夺遥控器结束。
……
当然,书中也讲了很多技术层面的问题——主要针对人的六种基本需求,引出了我们处理艰难对话时所需要的六种工具和六项技能。在这儿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看书,也欢迎大家看完后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