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然时光荏苒,岁月蹉跎 ,故宫自岿然不动,屹立在五千年文明中,从古老的王朝持续到今日,留下惊鸿的人间大美。伟大的故宫不仅是明清时期中华文明的无价历史见证而且是绵延五千年文明融合多民族多种文化形态的中华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读《故宫六百年》之前对故宫及这段历史多少有一些了解但很局限,通过细读《故宫六百年》对此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故宫的建筑、人物、器物、瓷器、书画、档案……早已不是皇家的财富,而是士人、匠师、能工……用鲜血、智慧、汗水乃至生命凝结成的,是中华民族的珍贵财富 ,我们后人对这一文化遗产,既应报以敬畏之心,赞颂之意 ,骄傲之情,更应行守护之职,关爱之举,学习之实,弘扬之责。
故宫既是中华的更是世界的 ,中华民族中国智慧对于人类做出的贡献其重要例证就是故宫。
《故宫六百年》以时间、空间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故宫六百年的历史,犹如一幅幅惊鸿的画卷,讲诉朱红宫墙內的古人的智慧,喜怒哀乐,风雨摧残的六百年,她的容颜依旧不老,静静地矗立在北京中央,倾听历史交替、岁月沧桑,细 品此书颇有一番感慨。
明清故宫建筑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藏品更展示了我们民族的工匠精神,同时也感受到了帝王的骄奢淫逸,这里有多少人为此付出鲜血、生命,此书也详尽描述了这六百年的历史,看的出明清两朝不过也是前中国各朝代的轮回,始终没能跳出皇家天下的争斗,尽管有一些进步,但政体大同小异,由兴到衰,看得出都是家情怀,对权利的迷恋以及官员的腐败成为明清败落的主要原因,值得提的是晚清多少次可以融入世界,但是为了保全皇位,闭关锁国丧失良机,甚至丧权辱国,对比今天感慨万千,今天的中国体制人民民主深入人心没有了家天下,取而代之的是民天下,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成为引领世界的强国,人民真正成为主人,有理由信心好的社会制度才是人民的福祉。
皇权社会人们生活在高压之下,恐惧之中,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仍然有为民请命的人,有不畏皇权的人有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人不得不让人佩服,明有郑和下西洋,清有林则徐以铮铮铁骨维护国家独立、民族尊严,他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至今激励后人。
更让人感叹的是在封建思想统治的社会仍然有很多进步思想大家的出现,典型的是明朝的王阳明,他的“知行合一、致良知”深化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的关系,励志、勤学、改过、责善、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年轻人的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还有两位给我印象较深的人物,一位是明朝的杨廷和及其子杨慎,杨廷和严谨的学风,为官的正直让后人佩服其才华让人感叹,其子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更是传唱至今。另一位是清朝唐窑的鼻祖唐英,他由制陶的白丁转身成为大家,其成长经历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借鉴,专心理论、勤于践行、正直做人是他的人生写照,也是他成功的因由他的“真清真白阶前雪,奇富奇贫架上书”使之成为御窑千秋史,唐英第一人从中我感受到做为我们从事医生职业的我们应该在在医术方面勤致学,夯实理论基础,在医技方面苦练基本功更要有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在医德方面要以仁爱、仁心服务患者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读《故宫六百年》一直随着两条线游走,一条是从午门跨过一道道掩映的朱门,最后从神武门走出,另一条线是从朱棣誓师起兵开始,历经数代帝王更迭最后看到末代皇帝溥仪从神武门匆匆黯然离开,在不知不觉中我完成了对故宫六百年历史的回望与重温深深的感到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每一个人真的就是一粒沙子、一粒微尘,甚至什么都不是,不值得一提,有的只是对民族文化,对民族智慧,对民族气节的尊重、敬畏,尽可能发扬光大。
故宫六百年历史表明,故宫已经走向世界,还将继续走向世界,有六百年历史的故宫就其历史与文化而言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