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次游览故宫是2018年在北京审核决算报表,周末休息时,去了后海,逛了半天故宫。当时,北京的初春还是有点冷,刮着风。走在故宫里,上面是瓦蓝的天,四周是厚重的红墙,看一切都是美的,但一边逛也一边有点难过,不自觉地想起几年前跟一位同事游颐和园时他说的话,“宫墙这么高,园子里这么安静,难怪外边打仗,皇帝听不到”、“洋鬼子都在研究大炮、舰船,咱们的工匠都在研究这么个金银工艺品,不输给外国人才怪”。当时听这话,感触颇深,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故宫现在是博物馆供世人游览参观,但内心是抵触的,觉得它制约了当时国家的进步。
2020年,正值故宫建成600周年,朋友圈曾有那么一阵子火热的刷起故宫600年了,故宫上新了……曾经在央视上,有一档子直播,从上午8:00左右开启直播到深夜,从不同方位和视角,展现了故宫一天的美,我又觉得除了觉得美,它还有厚重的历史,精美的艺术,它宏伟的背后有着诸多寓意和故事。
这个季度,阅读了阎崇年老师的《故宫六百年》,加深了对故宫的认识。阎崇年老师在百家讲坛开讲“大故宫”系列,并出版了《大故宫》一二三部。《大故宫》主要是以建筑为一条线索,从横向来讲故宫,而《故宫六百年》是纵向,从明初永乐建故宫一直到现在六百年。因此读故宫可以纵观也可以横览,纵横交叉互相切换,更加立体去了解它。
从内容上看,《故宫六百年》主要写的是600年来紫禁城中的人和事,从永乐帝朱棣到崇祯帝朱由检,从顺治帝福临到宣统帝溥仪,明清两朝二十几位君王在紫禁城中的不同人生以及他们身边的一些人物,包括后妃、臣子、宦官等,都有相当笔墨的描写。
上下册两本书,我断断续续看了两个多月,很多时候,放下书后还在为书里人物的命运忧心,尽管早已经知道他们的命运,还是牵挂、忧虑、难过、唏嘘不已……
尽管还没有全部读完整本书,但总结归纳来说,这本书描绘的北京故宫,文化元素纷繁灿烂,琳琅满目,但其核心要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建筑。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占其最多的空间。这些中华古典建筑,殿堂台阁,宫院亭榭,壮丽辉煌,丰富多彩。这个我无法用语言具体描述,只能眼见为实。
二是藏品。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186万多件文物,其器物、书画、典籍、档案、珍玩、瓷器、丝绸、珠宝、家具、陈设等,物华天宝,珠玉华翠,天禄琳琅,美轮美奂。从这本《故宫六百年》中,我们可以看到故宫收藏品的特色。从宋宫到清宫,北京故宫的直接收藏,可以上溯到北宋汴梁,曲折历程,已有千年。宋代宫廷收藏丰富,“靖康之乱”后,典籍宝器,悉归于金;宋高宗迁都临安,又广泛收藏。蒙元兴起,先灭金朝,再灭南宋。南宋灭亡,宫廷收藏随着元定鼎大都(今北京),也运到大都。元亡明兴,明大将徐达将元朝内府所藏运到南京;永乐帝迁都北京,宝物回到北京。明亡清兴,明朝宫廷藏品又为清廷所有。所以,清宫承接的文物,是中国历代宫廷收藏的总汇。故宫的建筑、藏品、人物三者以及其他元素的互动、演绎,成为故宫六百年的历史。对于故宫,要从多侧面观、多角度看。从建筑感受壮丽辉煌,从文化感受丰富多彩,从哲学感受天人合一,从历史感受兴盛衰亡,从服饰感受绚丽多姿,从文物感受真善美,从人物感受立德立业,从宫室学到布置装潢,从园林学到天然情趣,从教育感受成才培养,从警卫感受安全重要,从礼制感受日常学养。
三是人物。书中的人物说的是宫廷建筑的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守护者,从帝王将相到太监宫女,从文化精英到外域使臣,从各色工匠到宫廷帝后,都离不开故宫建筑的舞台、场景。书中的人物还指的是故宫藏品的制造者、使用者、欣赏者、收藏者。可以说,自北京故宫建成六百年来,中国几乎所有的名人,都同北京、同故宫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阎崇年老师曾说过,“我最关注的,是六百年来,那些跟故宫相关联的人:人的命运,人的奋斗,人的喜怒哀乐。”确实,600年间,24位君王,在紫禁城里做出的种种决策,改变了整个华夏大地,也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读懂了故宫里的人,也就读懂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复杂人性。
对历史有兴趣的,推荐读一读《故宫六百年》,将会对故宫的建成、故宫的文物、明清两个朝代的历史和人物,有一个全新视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