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网是坚韧的,但是要撕破它的时候我又心痛。
我只要自由,为希望自由我却觉得羞愧。
我确知那无价之宝是在你那里,而且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我却舍不得清除我满屋的俗物。
我身上披的是尘灰与死亡之衣;我恨它,却又热爱地把它抱紧。
我的债务很多,我的失败很大,我的耻辱秘密而又深重;但当我来求福的时候,我又战栗,唯恐我的祈求得了允诺。
【边读边思】
“我”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是豁达,通透,释怀,圣洁,是做一个“大写的人”,是在“我”身上活出神性的你。但“我”却是一个罪人,“我的债务很多,我的失败很大,我的耻辱秘密而又深重”。在“我”身上披有尘土与死亡之衣,但“我”却舍不得脱掉它,它就像一张坚韧的网,紧紧将“我”包裹,无力动弹。
结合自身认识,我想从三个维度去理解这首诗。首先,我们都是俗人,在我们的身上存在很多人性的弱点,比如欲望,自私,贪婪等。于是,人们就开始变得世俗,虚伪,冷漠与麻木。因为这些弱点,让很多人走向唯利是图与腐败,甚至走向犯罪。但这不意味着没有犯罪记录的就是圣人与君子,从根本处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罪人或病人,只是罪孽或病情的轻重不同罢了。听说在约翰《福音》中有一则故事。故事中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您说该把她怎么样呢?”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想找到告发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理解:没有人是无罪的。
其次,长时间的经验会让人思维模式化。一旦形成思维定式,若要去打破,去改变,是艰难而困苦的。对于一个习惯驾驶马车的车夫来说,小轿车是不安全的,不环保的;对于一个习惯传统教学法的老教师来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瞎折腾;对于久居高位,习惯恭维与阿谀奉承的单位领导,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藐视。所以,很多时候,改变比建设还要难,与其改变一个旧的团队文化,不如去组建新的团队。
第三,认识他人容易,认识自身却很难。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活在自以为是的世界里,不能自拔。敢于解剖自己,直面人生,越发觉得自己卑微与无知的人,是可贵的。若能认识到自身的缺陷与狭隘,能正视自己所犯下的过失与错误,及时调整姿态,带着一种负罪感,一种再认识去行走,从而让自己的思想得以自由,让生命得以最深刻的体验。这,不就是“我”的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