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钱颖一的《理解经济学原理》,发现他还有一篇姊妹文章《理解经济学研究》,于是下单把载有文章的两期《比较》杂志都买下了(今天下午Z.cn送货到家)。虽然网上有下载,纸质的更有收藏价值。下面是读后笔记:
(1)两篇文章都是演讲稿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因此通俗性不用怀疑。后者是作者2016年12月4日的“2016年中国经济学奖”获奖发言。
(2)从研究对象、方法、结果和意义等四方面谈经济学学术研究工作。此处可以代入其他学科,比如“教育学学术研究”。
(3)激励问题在中国改革发展中是个现实问题,研究制度变化导致的激励变化,研究激励变化导致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表现的变化。这就是研究的问题起点。激励问题并非转轨经济或中国经济的特殊问题,而是一般问题。
(4)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是当下较前沿的工具,把它们应用到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激励问题研究,两者的结合自然就容易出创新成果。
(5)中国经济学奖的成果有三方面,一是作用于政府的激励问题,二是作用于企业的激励问题,三是作用于政府和企业的激励问题中的一个共同问题“软预算约束”。研究的创新是,认识到在转轨经济中制度环境所导致的激励扭曲下,理论分析需要遵从“次优原理”。次优原理为分析中国经济中的很多问题打开了丰富的空间。
(6)“最优原理”,是指在只有一个扭曲的情况下,减少这个扭曲就一定会提高效率;同样,在没有扭曲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扭曲一定会减少效率。这就是我们通常的直觉,也是我们通常分析问题的路径或逻辑。
(7)“次优原理”,是指存在多个扭曲的情况下,减少一个扭曲未必增加效率;同样,在存在至少一个扭曲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扭曲也未必减少效率。最初我们不会有“次优原理”的直觉,所以容易推导出错误的结论。
(8)“次优制度”(亦称过渡性制度),不是“最优制度”,也不如“最优制度”,这是显然的,因为其中有扭曲带来的成本;但是,不显而易见的是,在给定其他制度扭曲的情况下,“次优制度”可以改进效率,起到作为过渡性制度的积极作用。不过这个“过渡性制度”的出现是有条件的:它既要提高效率(把饼做大),同时又要“激励相容”,也就是让利益相关者都受益(饼的分配可接受)。
(9)腐败和反腐败对政府和企业有重大影响,其各自的结果无论在理论上和经验上都非显而易见,需要细致研究。
(10)经济学学术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基本道理,而政策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要有现实相关性,但不等于“立即有用性”。
(11)选择有意义的、重要的问题,远比学好知识性和技术性的内容更难实现。选择问题的能力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
(12)科学探究的动机可分三个层次(三种价值观):短期功利主义(发论文、出成果、评职称),长期功利主义(创国内一流、争世界一流、拿诺贝尔奖),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探索世界奥秘,追求真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殿堂中如果没有第三层次的人,就不成其为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