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陪女儿去上奥数班,女儿发现我带的Ipad是两个PAD中只有学习软件的那一个,情急之下,开始指责我为什么带错了Ipad,而没有带有游戏的那一只。我被指责了,开始觉得恼怒。表达情绪的同时,没有忘记使用“我讯息”:“你指责我,我感觉非常不舒服。我帮你整理书包,是我对你的帮助。你需要另一只IPAD, 你需要自己去整理,而不是来指责我。”(这时我的语气里是有愤怒的)
然后我就在旁边不理她,自己看手机。女儿被“凶”了之后,开始有情绪,忍了一会儿之后开始坐在一旁悄悄的落泪,可能也是知道了自己没有道理,同时心里又责怪我。
下了课之后,上车时发现PAD没有拿,落在了教室里。女儿对我说:妈妈,你去拿吧,我想自己坐在车里。我的情绪又上来了(感觉累的时候,脾气很容易升起):“PAD是你的,要拿也是我们一起去拿。而不是你命令妈妈去拿。这样我感觉很不舒服”。
女儿嘟嘟囔囔的下了车,还是很有情绪的样子。一晚上时间发生了两件类似的事情,我开始警觉!好像是因为同样的一个点:界限不清,女儿不清楚哪些是她的事. 而感觉被使唤,我也开始产生情绪.....
这时我的内在出现了一个声音(我的潜意识):“你并没有教给孩子如何清晰的分清楚界限啊?这个知识点你只是在家长课里分享过而已啊”。
我脑袋里的那盏灯一下子亮了。回家的路上跟孩子说:宝贝,我想把今天的事情聊一聊,不然我们两个都有情绪,这对我们的身体和关系都不太好。女儿说:“好的妈妈,我很愿意跟你聊。”(每次当我尊重的交谈的时候,女儿总是能够给予我很礼貌的回应)
于是我就把家长课上分享过的人、事、物的关系分享给了女儿。帮她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儿,哪些是他人的事儿,哪些是老天的事儿。然后带着女儿做训练和识别,女儿95%都识别出来了,聪慧的很。
沟通结束后,我就我刚才的情绪进行了说明,然后和她表示歉意。并且请她分辨一下妈妈的情绪是谁的事儿,女儿也清晰了:妈妈的情绪是妈妈自己的事儿,需要妈妈自己来负责。而不是由她来负责。(减少内疚感)
回到家里直至今天早上,我不断的拿一些事情来“考考”她:收拾书包、起床吃饭、冲马桶、带红领巾车、早餐的准备、开车送娃这些都是谁的事。本来女儿已经非常独立了,现在她的思路变得更加的清晰了。我也相信我们两个不会再因为界限不清而闹不愉快了。
自己的事儿,自己尽力而为,自己承担结果 ,自己负责改变,自己决定要不要调整;他人的事儿,尊重对方,在别人需要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帮助,如果我们不想帮助,那是我们的权利;老天的事儿,我们全然接受,但我们有权寻求一些方法,让自己过得更好。这些要点,我只轻轻一点,女儿就全懂了。
情商总结:很多时候孩子不明白道理,是因为我们没有还明确的教给他们,就期待孩子一下子就达到让我们满意的结果。家长可以先识别出来,我们有没有将教育做到位,然后再进行调整。教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然后陪伴孩子练习,给孩子足够的转变时间,结果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