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了,刚接到任课表,我教高一(2)(3)班语文。一届又一届,高一到高三,周而复始。回首任教的九年岁月,居然发现每次从高一带起,我任教的班级都有2和3。
2008年刚刚走上讲台的我,被安排担任高一(22)(23)班语文(后来文理分班22班被拆掉了)。毕业于母校,四年后又回到母校任教,熟悉的地方,不同的身份,同样的情感——战战兢兢。四年前是对高考、对自己未来的恐慌,四年后也是对高考、对学生未来的牵挂。记得走上讲台的第一节课,备了两个多小时却只讲了20多分钟。剩下的十几分钟,我站在讲台上手足无措;学生坐在位置上虔诚期待。那一刻很囧,但更多的是感动,感动于学生的天真和宽容,感动于他们对我毫无保留的信任。正是这份感动让我时刻谨记自己的使命,让我不断摸索教学的门道,从而顺利陪伴他们到高三,给他们一张通往大学的门票。
如今我的第一届学生早已毕业,他们或继续深造,如在华科读研的第一届科代表周小香;或走上工作岗位,甚至也成了一名教师,如文笔细腻流畅、曾获全国中学生“新世纪”杯作文大赛二等奖的周飘……五年不见,唯愿你们安好!
2012年刚刚结婚生子的我任教高一(12)(13)语文(高二时12班换成了8班)。有了一轮的教学磨练和两年高考经验,这一届在教学上基本上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在确保讲清知识点的前提下,我尝试着丰富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听写、演讲、课间小视频、课前小表演……这些只是我的小探索,学生却全力以赴的配合,才气十足的他们让我看到了欣喜和希望。科代表于攀主动组织学生训练,从而在学校首届“汉字听写大会”上荣获班级二等奖;才子周满积极研读课本、主动和我交流探讨各类文学话题。张磊、黄利君、吴晓芊、王丽莎等的笔记总是那么整齐有序;刘晨啸、马义芸、余果等的文章总是那么的出其不意;鲁思睿、朱伯梁、张金昱、徐勇等的歌唱得那么有明星范……与其说我教他们知识,不如说他们教我成长。与这群朝气蓬勃、多才多艺的学生在一起,我深深体会到了“一日不学,不可为人师”的真实性。毕业一年了,在大学的你们可都好?
除了从高一带到高三的这些班,中途接班的有2012届高三(1)班、(22)班,2016届高三(20)班。虽然只相处一年,但感情依然很深厚。2016年元月应邀参加12届高三(1)班学生毕业四周年典礼,看着班长方彪组织聚会的成熟稳重,听着同学们敬酒词的准确得体,我收获了满满的感动。看,这就是我的学生,多么有出息的家伙们!(22)班的张承杰、姜振一直都有联系,节日里总有他们寄来的小惊喜。昨晚收到16届高三(20)班学生邓丹丹的信息:“老师,明天凌晨两点就要坐上前往云南的火车,很舍不得,求安慰!”看到短信时我笑了,谢谢你如朋友般信任我,愿此刻还在火车上的你一路顺风,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闭上眼睛,曾经带过的学生一个个都在脑海里;睁开眼睛,到了上朝读时间了,该去见见高一(2)班、(3)班那些小可爱啦!第一次见面,该说什么好呢?我和2、3结了缘,你们因缘而来,我们因缘而见?糟糕,心开始忐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