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返校复课一周了,我的状态随之产生了变化。孩子居家网课时,虽然陪读疲惫,但心里还算踏实。回到学校,孩子自主学习,不愿意被监督,肉眼可见的松散,考前没有紧迫感,还贪恋游戏...
我夹在想唠叨又不能唠叨,想发火又不能发火的缝隙中,于是,有了我每天的愁眉不展和唉声叹气。
孩子上初中的第一次正式考试——期中考试,竟然压得我喘不上气。
为什么我如此重视这场考试?为初中的学习开个好头,初中起成绩要排名,传说里的差生被“劝退”,老师会找家长......源头是我对孩子目前的学习状况缺乏信心。
“担心是诅咒,信任是祝福”,这般美好的信念和来势汹汹的焦虑相比,力量微不足道。
结果确实是——成绩很不理想。
有一种急叫钓鱼的不急,背胡娄的急,越俎代庖似的焦虑,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孩子也不会领情。我思索着……
凑巧,一个有关教育学习的群里,分享了这样的故事:一位爸爸辅导数学一年,结果孩子只考了6分,爸爸抱头痛哭。
群里,家长们讨论起来。
一位妈妈说:“爸爸的自我定位与界限不够清晰,我们是父母,不是老师。”
另一位妈妈说:“好有感触,又想笑又觉得爸爸好委屈,因为她的孩子各个方面成绩也都同样在牵动她的心。”
还有一位妈妈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妈妈们的感悟都很棒,案例里的爸爸也没有错,每天辅导孩子坚持了一年,辛苦了那么久,没有回报,谁不伤心呢?
这时,一段透彻人心话语,将我拉回到正念。
“学习本来就是一件长期的事情,家长没有必要传递给孩子,一次考试对你有多重要,这样孩子只会感受到压力。”
我反思,作为家长,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改变对成绩的认知,又会获得什么?
一、 分析孩子在这段时间里的进步,是不是在某些方面有比之前做得好的地方,不要因为这一次考试,否定了孩子的努力。
二、 引导孩子把每一次考试当成是促进后边学习的机会,从错误中成长,每一次考试的错题都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三、 考试后总结,扩充错题本,更多的关注他在这次考试中的收获。
“培养孩子成长性思维,才是真正地陪伴孩子成长。”这样的心声,终于在我拂去心里的尘埃后,展现其最初的模样,如同金子一般在闪闪发光。
世事洞明皆学问,认知改变了,一切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