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那时是全校师生一起去春游浙东大竹海。
那时的很多画面还能忆起,在春雨绵绵的早晨去了这绿一样的山里。学生起初要有教官整队,训练一会儿,再去“忆长征”,挑战独木桥,比赛翻山越岭。最能想起的是我们吃饭的时候,就住在山里的叔叔,带着一袋子笋,带着一大盆油焖笋来到我们吃饭的地方。可是今年景区空落落,那位叔叔也不在了。今年我们跟着阿姨来的。景区里很安静,我们先遇到几位村里的在景区干活的人,他们在忙着收割油菜。阿姨和他们聊了几句就向里面走了。我们是沿着一条石子铺成的,约50厘米宽的小溪路走去。因为他们几个说这小溪里可能有鱼,所以才向里面寻去的。溪流随着折折弯弯的路,越走伸向远方。溪流潺潺,没有看到雨下,只能看见趴在溪水里的青石上的黑色的如蝌蚪般大小的青螺。我没有仔细去看这些密密麻麻的青螺,因为我想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走下去会不会回不来了。溪流就在脚下,没有多少水,但这条小溪路真的绵延,有很规范。溪流两旁又有黄色小花相伴,蝴蝶飞舞。有些处,溪流声突然嘹亮起来。溪间显得空灵许多。无人花落无别处,牵着溪水荡千秋。越走,溪水越发奔腾了,小路被溪水淹没了一点。我还以为无路可以继续走了,阿姨却说这路长着呢!这里可以通往另一个村庄,这也是一条最窄最狭长的古道,原来人是经常走这条小道的,现在都变成景区最隐蔽的地方了。现代人的创造能力远远超过任何年代,但在保护自然这方面那只能咋舌了。
我们走到这里没有继续走了,因为他们没见鱼。于是我们来到了景区里体验场地。过独木桥,水上漂,水上小木板桥。儿子因为胆小,只选择小木板桥。他刚踩上去,桥开始抖动了。儿子马上趴下,手脚并用。我们鼓励他,别担心,他仍然用自己的方式爬行,终于到对岸了,他也很开心。儿子又试着爬回来,爬过去,渐渐腰直起来了,胆子大了。后来索性在桥上玩耍了。可见胆量是可以慢慢练出来的,但家长不能太着急。任何花都会开的,即使你不呵护它,但现在养花的心态已经没有了,很多是拔苗助长式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