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致力于将乐观作为孩子第一品质的妈妈,我的孩子并没有成为一个乐观的孩子,我常常在反思和寻找,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除去遗传学的影响,我到底为孩子创造过什么环境,我是否常常说出塑造其乐观品质的话语,我对他的鼓励和接纳还不够吗?还是我根本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为他所建构的那些尊重、乐观、自信只是空中楼阁。
如何才能让孩子乐观起来?我想找到答案。我开始研究积极心理学。
马丁。塞利格曼是我最喜欢的心理学家,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提出了从“习得性无助”到“习得性乐观”的教育方向和方法,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
塞利格曼教授的观念让我看到了自己忽视了的关键地方:
1、不断为孩子创造获得掌控的新机会
2、避免过度保护
消除痛苦就可以幸福了吗?避免悲伤就可以积极了吗?
3、自尊的公式(感觉满意VS表现满意)
4、除了鼓励,批评也可以帮助孩子形成乐观
自尊的公式由现代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提出:
自尊=成功 / 自我期望,根据詹姆斯的说法,我们得到越多的成功,并且期望越低,自尊就会越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自己的成功或是降低对自己的期望来提高自尊。
这个公式将两个水平的心理作用联系了起来:第一,自尊是一种感受状态,比如羞耻、知足、满意等;第二,这种好的感觉根植于这个世界、根植于我们与这个世界的成功交流。所以,自尊是两个部分的互动,即“感觉满意”和“表现满意”。
“感觉满意”并不是真的满意
一旦孩子有了自尊,就会带来更多的成功。孩子会更容易完成任务,烦恼自然就会离开,而其他孩子也似乎会更喜欢他。毫无疑问能增强自尊感是十分令人喜悦的,但是不先获得与现实世界交往的好成果,而企图直接得到“感觉满意”,是将因果关系颠倒了。
明阳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的老师对他的描述是:聪明、好奇、有创意。明阳的基础学科成绩,除了体育外都优良,明阳也很喜欢学校。但是体育课对明阳及运动天赋不好或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来讲,是种痛苦和羞辱。看到别的同学都能轻易地躲过球,明阳努力躲避打来的球,但最终不是被打中屁股就是被打中胳膊,更糟的是,他还失去了重心,摔倒在地上。
晓晨是明阳最好的朋友,他的动作优美又灵活,当老师宣布要成立一个抢旗足球队来与其他小学比赛时,晓晨对明阳说,我们应该试着参加预选。明阳说他宁愿死也不会参加。但是晓晨最终还是说服了他,他告诉明阳,抢旗足球与平时体育课玩的不同,不需要手脚灵活,只要会跑就行了,而明阳是会跑的。
回到家,明阳的爸爸相信多参加运动和体育活动对明阳有好处,于是也鼓励他去参加选拔,于是,明阳不太情愿地和晓晨一起报了名,并且开始一起练习,出乎意料的是,他感到很兴奋,甚至很喜欢和晓晨一起训练,更让他高兴的是,他取得了一些进步。
选拔赛那天终于到了,明阳和爸爸及晓晨来到球场时,看到许多小男孩在踢球,并经常跌倒,明阳的兴奋感立刻变成了恐惧,晓晨将球踢给明阳,明阳接球时脚下滑了一下差点摔倒,当晓晨使眼色让明阳把球踢给他时,明阳奋力一踢,球在空中打着转,却掉在晓晨后面3米的地上,爸爸想要给明阳一些提示,但明阳已经听不进去了。
最后结果很糟糕,爸爸看到明阳脸上难过的表情,自己心里也很难过,他对明阳说:“你知道,我相信你在球场上的表现已经很棒了,你踢得球虽然没有都传好,但是你有有力量的双腿,你可以继续练习踢球的准确性,那其实并不难的,真的,我想你应该为自己感到高兴,明阳,我相信你明年会入选的,这一次只是不顺利而已。”
“爸爸,你在讲什么,我很差的,我今年没有选上,明年也不会被选上,我真不敢相信我为什么要来参加预选,我是个笨蛋。”
不为明阳的反应所动摇,爸爸继续热心地说:“你不该这样说,你不能让自己这样想,我告诉你,你表现得已经很不错了,我觉得你和其他人一样优秀,你应该告诉自己,我做的很好并且下次会更好。”。。。。。。
明阳父亲的用意很好,他看到了明阳内心受到了伤害,立刻想要帮助他,像许多父母一样,他选择积极愉快的方法来提升明阳的自信心,他安慰鼓励明阳,希望能减轻明阳的痛苦并使他振奋,但是父亲的方法却起了反作用。明阳并不是一个单纯、好哄骗、急于将不愉快的真相忘掉的孩子,父亲的做法使明阳更气馁,同时降低了他对自己的信心。
只有感觉满意并不能让一个人感到自信和乐观。
亚里士多德曾说:“快乐不是一种可以与我们所作所为分开的感受,快乐就好像舞蹈中优美的动作,不是舞者在跳完舞后的感受,而是将舞跳得很好时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成就感。”
我们反过来看看不乐观,那些悲伤和抑郁人的表现,一般会有如下四方面的:
1、行为上的——被动、犹豫不决且无助
2、感情上的——忧愁悲伤
3、生理上的——饮食及睡眠欲望常被困扰
4、认知上的——觉得生活无意义,觉得自己无价值
于是我们想要变得乐观,可以从上述四方面着手,我们也可以看到仅仅提升自尊的感受层而不打断悲观和消极的枷锁,则不会有好的效果。生理层面,调整饮食结构和规律作息,规律的作息也是孩子获得掌控感的一种来源。其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一看,认知影响情感,情感影响行为,我们要帮助孩子去改变认知,觉察感受,去思考引起感受的认知是什么?一步一步觉察记录看到,再去面对和调整,这也是习得性无助变为习得性乐观的关键所在。
学会“表现满意”
我们除了需要鼓励孩子“感觉满意”,还要教导他们“表现满意”的方法。比如怎样学习,如何提高注意力,怎样把动作做得更好,如何改善感觉统合等。
让孩子获得掌控和成功体验是“表现满意”的核心,那么做父母的如何让孩子表现满意呢,除了之前我们讲到的不断为孩子创造掌控的新机会,我们还要帮助孩子确立力所能及的目标,规划方向,在完成一个一个小目标的过程中体会成功体验。而我以前就非常忽略目标达成和成功体验,孩子学什么都是以他快乐就好,只是作为一个激发他乐趣的事情,我知道我就是犯了仅仅让他感觉满意,却没有让他表现满意的错误。
比如在学英语中,只是傻傻开心地上课,回家没有给他输出和表现,也没有什么目标让孩子去达成而获得成就感,现在调整成每天打卡,阅读绘本后,布置一个作业任务,去努力完成后,明显学习英语更积极了。在最近跆拳道的一次过级中,也看到了孩子因为过级成功而不再害怕跆拳道,满满的开心满足的表情。说实话他的段位过级基本就是走个过场,不可能一开始就很严格,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机会,有表现满意的刺激让孩子可以更加乐观无惧的面对了,在后续面对别的事情要去鼓励他时,也有更加具体的表现满意感受满意可以让其去回想和认知。
SO,为孩子拆解和建立各种小目标,让他常常获取表现满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