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收拾书橱,翻到了去年写的随笔,打开一看,有夏天的时候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我并不是一个对仪式感有着执念的人,但我仍觉得在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截点上,我们至少应当留下点什么。
她一岁生日的时候正好下雪,带她去拍了一张见到雪的照片,那也是她第一次见到雪。
后来的时候录了两次视频祝福。
写信还是头一次,我决定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
大概也算家书吧!
说到家书,我们总是会想到经典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正好这两本书家里都有,便拿了《傅雷家书》来看。
《傅雷家书》1981年出版面世以来,己经有38年了。它是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之间的一些书信往来合集,由傅雷次子、傅聪弟弟傅敏选编。
这是一本体现了傅雷教育理念的书信合集,是傅家良好家风与家教的传递。
作为父母,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他们不是我们意志的延续,我们的任务也不是让他们按照我们的意愿去生活,而是帮助他们体验这个五彩丰富又五味俱全的世界,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三观,帮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正视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如何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傅雷书: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这短短几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傅雷夫妇如何看待他们与子女的关系——他们是子女的后盾、避风港,更是朋友。唯有真正的朋友之间才可以放松地向彼此倾诉苦闷。
在这样的关系基础之上,他们就能够毫无顾忌地去交流思想。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对于经历了许多事情的傅雷夫妇来说,他们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对人生经历的认识和豁达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傅聪对待人生的观点和看法。
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反思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是忽略了我们与孩子之间其实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当孩子慢慢长大,我们更要注重这种“朋友式”关系的培养,合适的引导不等于完全的控制;二是我们要用自己的观念 和行动去影响孩子,塑造孩子,千万不能“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致会让孩子无法判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傅雷书:希望你们二人处理相亲相爱之外,永远能互相尊重事事商量,切勿独断专行。生活要严肃,有规律,有节制;经济方面要有计划预算,用钱要适当,总之,行事不可凭冲动,图一时之快,必须深思熟虑;你个人更不可使性。当然,人生永远在学习中,过失难免,只要接受教训,就是深入一步了。
这是傅雷夫妇在国外从书信中得知傅聪要与未婚妻结婚时,对傅聪如何经营婚姻生活提出的一些建议。
傅雷在书信中提到的的择偶观和婚姻观在现在看来依然发人深省。
在选择终身伴侣上,傅雷认为对伴侣的要求不能太苛刻,但有三点是必须要注意的: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胸襟的开阔。
两个人要有共同的理想和看法,正视自己和对方的不足,互相包容和忍让。
这也是很朴素的道理。
书信里,处处都体现着这样极简单而又朴素的话语,今天读起来依然发人深省。
傅雷书:有空多写信来,我们太孤独了,需要孩子的温暖!
每个为人父母的,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肯定深有感触。
傅雷夫妇因为特殊的原因不得不在伦敦定居,傅聪的婚礼无法参加,更无法帮忙照顾小孙子,夫妇二人在书信中一再表示了惭愧和思念。
即使是傅雷夫妇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精神世界,过着精神富足的生活,然而从所有家书的内容来看,他们依然离不开对孩子的感情的依赖,并所有的父母一样,为了孩子的一切操碎了心。尤其是一家四口分居两地无法相见,可见孤独之甚。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父母和教育者读的家书。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家庭命运,傅家的家教家风,显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充满的教育底线仍然是“先做人”。
傅雷认为,“教育应当以人格教育为主,知识其次。孩子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学问欠缺一些没有关系。”
就是这么简单朴素的道理,却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