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了一段时间《兰亭序》,不管是临摹之时还是临摹之后,内心总是久久不能平静,感慨万分。现将所思所想写下来,虽说不成熟,可能有些也不准确,只当做一种经历。
一、古时的文人情怀
羡慕古人亲近自然的情怀。他们生活的时代少了些浮躁与诱惑,多的是内心的舒畅与平静。或许,他们比今日的我们更有时间去探寻生命的本质,体味生活的趣味。《论语·先进篇》中,孔子与学生谈论人生志向,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简单又充满趣味的情景得到了孔子的认可,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愿景。
而我们所熟知的《兰亭序》,正是王羲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举行文人集会时,有感于人生而作。细读原文,不难想象出当时集会的生动活泼的情景。在崇山峻岭之间,茂林修竹之下,年龄各异的文人贤士,引溪作为流觞的曲水,饮酒赋诗,好不自在!最后将所写诗作收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遂成《兰亭序》。
文人之间总会有一种心心相惜的情怀。读杜甫的《梦李白》,每一字句无不触动心弦,“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这是何等真挚的情感。而当时参加兰亭雅会的人们,内心也是怀着一种互相珍惜的情谊吧!正如王羲之所说,“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就是所谓的志趣相投。
二、书圣王羲之
对于王羲之,可谓家喻户晓。他是公认的“书圣”,书法艺术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峰,隶、草、楷、行各体皆擅长,对后代书家影响深远。关于他的典故也很多,比方说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词语,都与王羲之有关。此外,在赵孟頫的书法作品《王羲之轶事帖》里记录了王羲之的几件轶事。其中一件甚是有趣,说的是他帮一位老妇人卖扇子的故事。王羲之在老妇人的竹扇上写字时,她责怪王羲之把她的扇子弄坏了。等以高于原价几倍的价格卖出后,她又来请王羲之写。而王羲之只是笑而不语。还有一件,说王羲之喜欢鹅,以书法换鹅,故事里透着几分仙风道骨的韵味。
现在书爱好者,都经常谈起“二王”,指的便是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父子俩之间的琐事也是充满了温馨。有一次,王献之写了个大字,拿给父亲王羲之看,王羲之笑而不语,只是在大字上添了一笔,遂成太字。王献之又拿给母亲看,母亲说道,这个字中点画写得甚好。从此,王献之加倍努力练习书法,终于成为一代大家。
三、天下第一行书
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书法艺术水平毋庸置疑,可谓是字字充满生命,行行洋溢活力,整篇荡漾流动的气韵,犹如行云流水,遒美健秀,潇洒飘逸。全篇共324字,28行,出现很多重复的字,最多的之字20次,出现7次的有所、一、不,出现6次的有于、以,出现5次的有怀、其,出现4次的有亦、为、也、人,出现3次的有感、兴、虽、修、有、足、仰、俯、视、事,出现2次的有会、山、后、揽、清、流、昔、竹、觞、畅、叙、情、和、大、盛、或、至、列、随、世、殊、将、文、生、死、矣、知、夫、欣、今、能。虽说重复次数很多,但是每个字无论从笔法还是结构都不雷同,形态各异,尽显变化之美。
四、“晋唐心印”
唐太宗李世民在得到《兰亭序》后,对其极力推崇,不仅自己临摹,还命众臣临摹。虞世南、褚遂良等书法名家,都有摹本传世。而最能体现《兰亭序》原貌的当属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用“双钩”摹法临摹的“神龙本”兰亭。冯承素在摹本上书写“晋唐心印”四个大字,表示处于唐朝的自己和处于晋朝的王羲之有心心相印之意。这也是一种文人之间相惜相敬的情怀。
五、书法临习的几点体会
1.楷行兼习。楷书笔法端正严谨,行书笔法飘逸俊秀,交互练习,可以让自己在练习书法时,既避免呆板,又不失韵味。
2.精泛结合。一段时间可以集中临摹练习一个书帖,但在其间要穿插其他相关书帖的练习,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好地体味古代书家的书艺。
3.不拘一家。书法流派甚多,每一家都有其优势和特点。处在今天的我们,有更多的便利条件畅游于书法艺术的海洋,万不能固步自封,而在精学一家的基础上应博采众长。
4.没有捷径。书法学习没有捷径。要凭着满腔的热情,肯花时间和精力,持之以恒。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不行,二十年不行,三五十年之后呢!
附以前写的一首小诗:
暮春兰亭
你的名字如此优雅,
浩浩汤汤千余年;
犹如一处闲亭,一簇幽兰,
裹不住的清香漫溢谁的容颜?
你的文字如此锐敏,
畅畅幽幽去又还。
恰似半泓清流,半丛激湍,
品不尽的情怀击荡谁的心澜?
更优雅的是你的章行,
连连绵绵隔不断;
犹如隐隐青山,
勾勒出天的边沿。
更锐敏的是你的笔锋,
潇潇洒洒有无间;
恰似迢迢江河,
蜿蜒出水的流连。
飘若游云飘万古,
矫若惊龙矫千川;
在这繁芜嘈杂的喧嚣里,
惟有你这畅叙幽情的豁然。
暮春之初会挚友,
群贤毕至笑开颜;
在这孤楚落寞的虚无里,
幸得你这游目骋怀的阔远。
兰亭集序,梦萦千年,
化为阵阵惠风永伴心间;
兰亭集序,意韵缠绵,
可作声声丝竹触动着心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