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从人性出发,找到故事的源头
(2023.5.12)
我先简单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小说家,出版过长篇小说中百篇小说集等,大概有十多种,比如最近几年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中短篇小说集《浮生生二十一章》《朱三小姐的一生》《阳台上》等等,我也曾有幸获得过百花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等各类奖项。我的一个短篇小说《阳台上》已经在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过,是著名的导演张猛拍摄的,由金马奖影后周冬雨主演。我写作的类型,很多人呢都说我是一个。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是非类型小说写作的心得。那今天的第一节课呢,我们就先来讲一讲怎么找到小说世界的源头。
一、核心故事。我要讲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从核心故事出发,从探索人心出发,在进入正题前,我先讲讲小说和故事的区别。不是所有的故事就是小说,而有的小说呢,也不追求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故事和小说不是划等号。我有时候会说,这个人写的不是小说,是故事会,这什么意思?就说这个人写的小说 这个情节跌宕起伏,看起来很刺激,细读又觉得文字粗糙,情节经不起推敲。现代主义的小说,它本身并不追求一个完整的故事,很多现代主义的小说,它会把故事开心用一种典型的手法,比如说意识流等等的把故事拆开来,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呢,就是要完成的结构故事结构情节,你看完了以后,然后就不知道它讲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那这是不是说明小说就需要故事呢?我认为恰恰不对,小说还是需要有故事性的。用一个更准确的词说小说需要叙事性,我们之前说到很多现代主义的小说是反情节的,没有完整的故事,但是他一定是有叙事性的,在小说里文字推着叙事的元素往前走,不是静态的,你可以想象,像很多诗歌绘画是静态的,但是小说就像音乐一样是流动的,一定是文字推着时间,必然有一个叙述元素的跳动啊,当然了,很多诗歌它也是有叙事性的啊,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些诗歌的很短的短诗,他是完全尽快的去描写一个片段,一个瞬间他是没有实际行动,但小说必然有实际意义,现在的小说呢,很多是改变了这个时间的元素,让叙事性在时间轴上切换,这是一个技巧范畴的处理,并不代表放弃了叙述性,如果没有叙事性的话,也就不是那么想说了。
二、怎么写小说。第一步,是要决定写什么,很多刚开始写小说人呢,就会有一个幻想,觉得自己要写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小说,讲述一个从来没有人想到的故事,我想说的是呢,这种可能性呢非常非常小。爱恨情仇等基本的叙事元素在莎士比亚时代就已经搭建起来了,我们可能看到一部小说啊,它给我们一种欣喜的冲击,但我认为没有一部小说从故事的层面来说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用想象力给它幻化了很多的外衣,比如说我们写妖魔鬼怪幻想未来世界,幻想机器人,幻想外太空,但如果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最终的故事都是已经被讲过的。只要一个男人一辈子爱一个女人,我们看到很多言情小说,他都是讲了这个故事,但如果我们在这样一个核心故事基础之上加上古墓、轻功,它变成了《神雕侠侣》,在这个核心故事上加上瘟疫、香蕉公司、南美的风土人情,它变成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我再举个例子,经典名著啊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这两本书看起来是各有不同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概括成同一个核心故事的话,那几乎是同一句话,那就是一名已婚妇女出了轨,然后她死了。它的核心故事是非常相似。然后做一下会把这两本书拿来比较,从核心故事的层面来看,这样一个故事是平淡无奇的,但为什么这是两本不同著作,然后有巨大的意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托尔斯泰和福楼拜对于人性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他们对于人性的理解都具有了普通的人和同时代的作家所不可比拟的深度,因为这个原因使得这个看起来非常庸俗的香艳故事,从当中提出了不同的主题。比如说《安娜·卡列尼娜》,本质上是探讨了一个人类道德政权的秩序,《包法利夫人》就是看到了人性的幽默性 。虽然我们所有的故事的元素在莎士比亚时代就几乎被囚禁了,但是人类的内心不可平静,对人类内心的探索也不可穷尽,小说的写作一代一代的延伸下去,产生了那么多伟大的作家。我最近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朱三小姐的一生》她是一九四九年以前的一个妓女,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生孩子。这作品其实有一点很隐晦的超现实的东西,这是她的一生,是因为她早年的时候背叛了她的一个小姐妹,背叛了她们的友情,所以她就是受到了这个小姐姐的诅咒,诅咒她就是一辈子死不掉。她这一生看起来非常苦难,但这个人怎么都死不掉,最后啊,如爱的人死了,亲人死了,小姐妹死了,仇人也死了,所有认识的人都死了,而她早年认识的一些小孩也在不断的成长、衰老,走向死亡,但是呢,就留在她一个人,好像在漫长的一生里面无边无际地活着。那我就是可以看看我这个小说作品想要探讨的是我们的人生有那么多的苦难,在这样漫长的生命里面无法摆脱的时候,我们就会想,我为什么要承受这样的苦难,这是小说里面想要看到的一个非常隐晦的一个主题。我这个小说最早构思来自我在网上看到的一个关于日本横滨的一个慰安妇的故事。她是一个老太太,早年为驻日美军提供服务,老了以后呢,她就提着仅有的两包家当,游荡在横滨的街头,受尽孤独。
三、加入现实素材和历史细节。故事看是人物设置的一连串既有选择的情境,从而让人性通过具体情境的具体选择的意思,也就是说从情节骨架加上血肉,使得它成为一个完整的小说。《安娜·卡列妮那》最早构思的,是作家听到了一则已婚妇女出轨的风流史。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作家的一个儿子死了,这个事情给他非常大的刺激。那时,他已经人界中年了,也思考了自己的死亡问题,再加上儿子的事 ,内外忧患的一个打击,导致他人生中一场重大的信仰危机,导致他的思想的蜕变,以及他写作的历程的改变。创作安娜卡因的过程当中,他通过了这些思考信仰发生了转变。《安娜·卡列妮娜》构思的起源是一个风流韵事,最终变成了一个探讨人类道德秩序的生命状态的经典之作。我我再举一个我自己创作的例子啊。我的《换肾记》,小说讲的是一个儿子得了尿毒症,而他的母亲的肾跟她匹配,但是这个母亲觉得自己过了一辈子苦日子,刚要晚年享福,就不太愿意给儿子一个肾。儿媳妇呢在丈夫患病后就辞了职,生活围着丈夫转,她很希望婆婆可以牺牲那么一点点自己的健康,把一个肾换给他的丈夫。这一家三口就围绕这个换肾陷入了人性的角力状态。我最初的构思是来自一个电视新闻。新闻里采访一个母亲,这个母亲拒绝为他得尿毒症的儿子。这个新闻结束的时候,这个母亲说,我经过记者同志思想教育,我还是要给孩子换肾。我把这个网上找了一些资料保存在素材文档里面,过了一些年就把它翻出来写小说。我是不太相信 一个母亲被人家思想教育一会儿就幡然醒给儿子换肾。在儿子和自己的生命的选择当中,她到底要选择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还是儿子的健康生命。那肯定经过了无数的现实情感的考量,这根本不是人家几句话就可以轻易推翻的。我写作过程当中也查了一下类似的相关的新闻,我发现其实发生过好多现实当中的事情,比如说有个新闻说女儿得了尿毒症要患肾,她的妈妈是可以匹配的,但这个妈妈突然失踪了。我们很多时候道德绑架,就是强迫一个母亲为儿子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我所理解的爱的付出,甚至是母亲对于子女的爱的付出都不是理所应当的,这个爱里面夹杂着人性的自私阴暗和自我考量,这是我对人性的理解。我来拆解一下这个案例我从一个电视新闻写成《换肾记》。第一步,找到写作题材,我找到换肾这样一个核心故事;第二步 ,要展开故事情节,就是把人物设置在自由选择的情境中,就是母亲的肾和儿子是非常匹配,你换还是不换。人就要做出选择,故事围绕人的特定选择来推动。第三步,加入现实素材,我通过查资料,了解尿毒症是如何换肾的,我就把这个背景做得非常真实具体。走完一个核心的故事才真正成为一个小说。要成为一个作家,可能放胆去思考、想象、观察、写作。
总结:怎么找出故事的源头。第一个,是从核心故事出发,从探索人性出发;第二个,就是小说三个步骤,让核心故事发展成具体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