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超级个体》,关于职业选择与技能掌握方面的理论引起我的共鸣。
认真对照自己,自己正处在职业的发展期,前二十几年的职业生涯已经初步解决了生存问题,自己的发展问题。
进入律师行业,这是一个需要大量的完整的专业知识积累才能开始的岗位,自己从业才刚刚开始,行业发展的趋势是专业化和团队化,万金油的市场将会越来越小,从长远的角度看,必然会被淘汰。因此必须选择愿景策略,从长远规划,通过一定时间的沉淀和实践,抓好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而不是眼前有什么就干什么,这样会让自己陷入职业边缘化的境地。
对于选择是跟随还是领跑的策略方面,作为行业新人,首先在初期应该选择的是跟随,在跟随别人的过程中接触到实务,并通过参与其中,让领跑者发现自己的长处,并逐步和他们在同一层次上探讨问题,参与业务,并逐步进步到一个新的层次。
对于业务的学习,是焦虑性的还是目标性的,我感觉自己处在两者中间,现在应该说更接近目标性学习了。因为我现在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我的道路在哪里,我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去改变,我的专业化方向也许是今后自己赖以发展的专长。目前主要还是要合理安排时间,把工作和学习的关系处理好,把家庭与学习的关系处理好。
现在想来,老婆曾经说过,一谈起发展我就说要学习,是逃避现实,确实说的很准确。因为那是自己能掌控的,也是最轻松的。乌鲁木齐的培训,进一步让我看到了差距,在近期、在南疆两、三年还看不出,但三年后可能已经再难以和同行业的水平相比较了。
在目前阶段,一方面要抓好业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社交能力和自我营销能力,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
附:《超级个体》本周古典老师关于职业发展的摘录
《什么才算是一个终极适合的职业》
一个职业发展模型的概念,叫“明尼苏达适应论”。这个模型的理论把职业分成了4个因素:
1、个人能力,能力、学历、资源……
2、个人需求:经济、成长、成就感……
3、职业要求:结果、绩效、指标……
4、职业回馈:钱、荣誉……
这四个要素构成了好上下两条平行线---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跟他的职位问题匹职业配的话,他的绩效比较高,打分好、等级高……这就意味着组织对他很满意、简单来说就是比较”成功“。组织如果一个人总是很满意组织给他的回馈,他有成长、收入高、氛围好……他就会比较”幸福“。
从个人来说,适合你的工作是成功又幸福的。对于企业来说,一个适合的职业是这个员工能干好,也是他想干的。
职业健康度的自我诊断:
1、在现在的工作中,你最迫切需要提升的是自己的成功度,还是幸福度?你是干不好,还是不想干?
2、如果答案是干不好,那么提升的地方在”企业需求“、”个人能力“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真的理解组织的需求了?我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
3、如果答案是不想干,提升点则在”个人需求“和”职业收益“的匹配度上---我是不是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职业有时候给你想要的,有时候也没法给你,因为大部分时候公司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如果知道自己想要的,需要什么能力才能获得这个收益?
职业的底层逻辑是”等价交换“。职业是一种通过持续地满足对方需求来自我实现的过程,因为是一个持续的等价交换,所以交换双方最好的状态就是”匹配“。
这种平衡不是一直的,一旦这种匹配被打破,那么两者之间就有一个人需要改变,而如果持续地得不到改变,就会出现一种情绪,叫做抱怨。
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贪念。抱怨的人总希望自己不改,别人还要改,而且还要对自己有益。
人和环境问题总是动态匹配,互相适应,你很难一下子就够到你的想法,但是你可以跟你的环境互相匹配,共同成长。
《该现实点还是理想点?选择职业匹配的2种策略》
人和职业的关系就像是一段舞蹈,是一种动态匹配。
那么什么时候需要我们去跟随,主动适应职业;什么时候我们应该领舞,让职业来匹配我们?
职业中永远有2种匹配的策略:一种叫做资源策略,另一种叫做愿景策略,这两种都是不错的职业策略。
资源策略,就是从已有的能力资源出发,先做好手边的事情,能做什么作什么,能做好什么做好什么。
资源策略是一种现实的跟随策略,它的好处是效率很高,非常务实,马上能开始,立刻就有收益,而且压力很小。坏处是你做的事情可能完全不是你都喜欢。长时间的跟随会导致一个人的惰性,如果一个人总是待在自己舒适圈里,一个萝卜一个坑,长久下来,萝卜变成了坑的模样。一旦组织变化,他自己是第第一个死的。
资源策略非常适合那些门槛不高,但实践经验大于知识学习的岗位,比如销售、市场、传媒、产品经理、行政、人力,这些领域门槛不高,但想做好必须丰富的实操经验。这样的职位边练边学非常重要,一定要尽早开始做,练中学。
愿景策略,就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倒推满足条件---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该有什么能力和资源?然后主动地去补。
愿景策略是一种理想的领跑策略,它的好处是你终究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坏处是,这可能需要很久,因为能力和资源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完美主义其实就是一种愿景策略的失败示范---你纠结于要满足自己的需求,但是资源能力短期人就是不够,就迟迟不拿出手,真是没法做下一轮互动---结果把自己憋死了。
愿景策略适合那些需要大量的完整的专业知识积累才能开始的岗位,比如医生、律师、科研,这些领域要做好需要数年的完整训练,一定要尽早选定,尽早开始,先学好再练。而且一旦选定,转换成本很高。
策略的正确顺序:
一般来说,刚进入职场,或者进入一个新的,组织、圈子,组织强大,你只是新兵---最好的策略一定是跟随,先搞清楚需求,先适应,再求生存。这个时候组织在领舞---它对你的期待是先做好手头事提,也会提供很多资、培训、谈话,帮助你跟上。
这种适应跟能力高低无关---即使是高管空降,一般也会先丢到洼地---给他职位放低一级,等到适应了环境,做出来成绩,然后才放到位。
等你度过了适应期,资源导向的劣势就逐渐显现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转换成愿景策略---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如何发挥自己独有的天赋和优势?你如何在组织里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时你有了成功经验,有了话语权,也有了能力筹码。组织反而会主动思考如何满足你的需求,升职、调岗、还是内部创业的机会……你开始领舞了。
沟通讲究先跟后带,职业也是一样。
如果你想领导谁,就服务谁。
《今天, 驱动你早上起床的到底的到底是什么?》
三种视角:
一种是显微镜,这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细分细分细分再细分;
一种是平面镜,真正如实地反映当前现实;
还有一种就是望远镜---如果站在离地三千公里看这件事,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什么?过去是怎样的?未来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理解职业生涯也是一样:
从显微镜的角度,职业发展就是四个元素来回互动,最好的状态是动态匹配,不匹配找到原因调整就可以。
从平面镜的角度,你和职业是来回互动的,到底这个阶段谁带领谁,你采用跟随还是带领策略,关键在你和现实生活的强弱关系,要懂得因时制宜。但是这种互动未免让人看不到终局---人职互动终极结果是什么?
我们今天把镜头调整到望远镜的角度---离地三千公里。一个人职业生涯从25岁就业到60岁退休,大概有35年,从这么怎么长时间的角度往下看,整个人的职业是怎么一回事?
职业生涯三阶段:
生涯把职业分成三个阶段,生存期、发展期和事业期。最主要的区别是我们对于职业需求的改变。
生存期,对于职业的需求主要是生存手段,目标就是尽快经济独立。一般人的生存期大概3--5年。
发展期,这个阶段的关注点不在收入上,而在迅速提升能力和发展上。这个阶段收入只是你的现金流问题,更重要的其实是你的职业资产在增值。如果没完成这个转变,还在下意识重复使用一个能力赚钱,时间一长毫无进步,你基本就废了。发展期最重要的特征,是越过收入看增速,越过赚钱赚本钱。发展期
最后有2种方式结束。一种是主动的---你走到了所在职业的顶峰,外在成就感再也驱动不了你,手头也拿到了足够多的资源,你开始想做点有意思的事。一种是被动的,一个人的职业在45岁左右达到高原期,发展放缓,他就会思考,我还有15年时间工作,为什么不做点自己真正想做的?
事业期的特征是找到成功的内在标准。我们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用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确定自己的成功标准。事业期最大特征是越过外界评价,回归自我内心。职业变成自我实现的手段。
我们该怎样知道自己在哪个阶段?
1、给自己做个财务评估。
2、评估下自己的职业驱动力。
生存期的核心诉求是收入;发展期的核心诉求是内在成功感和能力资源提升;事业期核心诉求是内在成功感和意义感。
你今天早上起床、驱动你上班的到底是什么动力?
3、如果财务和心理指标不一致,听财务指标的,财务反映能力,能力提升才是这一切的关键。
《也许你的努力学习不是饿,而是馋》
--现实的理想主义攻略
焦虑性学习和目标性学习
四要素让你想清楚自己缺乏什么,2种策略提醒你当前的处理方式,而三阶段告诉你未来是很好的,但是要从现在开始做。
焦虑和目标最大的区别是,焦虑是无方向的,目标是有方向的。
焦虑越多你越没法想目标,越是下意识地学习新东西---抓着一个就不放,然后看别人学,再抓一个。现在努力做的事情,和真正的发展关系不大---那不是你的需求,是你的焦虑。你现在所学的不是你需要学的,而是你最容易学的,或者学得最舒服的。
你不是饿,而是馋
目标性学习的思路是:
1、我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目标是希望成为某人那样,那么他成功要素到底是什么?
2、我今天学习的东西和达到那个目标有关系吗?
3、如果有关系,现在的方式是我当前最好的选择吗?
4、那么我下一步我该做点什么?
如果你能回答这四个问题,你就开始真的上道了。
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和目标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四要素);找到适合当前的策略(跟随还是领导);理解自己是哪个阶段(设定靠谱的目标),然后才开始学习和行动。
抱怨的背后,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1、每个抱怨都有正面意义
抱怨不是坏事,抱怨背后是有良好的期待,通过抱怨可以理解自己的需求。
抱怨之所以是坏事,因为你把满足自己的期待放到了别人身上,所以也和成长无缘了。
每个抱怨背后都蕴藏着行动的可能性。
不匹配--抱怨--觉察需求--开始行动--自己成长,或者外界改变--重新匹配。
找到抱怨背后的积极意义,就是重新匹配的开始。
职业领舞,其实也是自我领导的一种。有三种主要的思路:
1、懂精评带:从组织发展来说,如果你懂了工作,有没有做到精专?有没有一项比你的同行都要好的技能?如果你做到了精专,能否清晰地评价别人做和好不好?如果能评价别人,能不能带一些人出来?
2、职业趋势:你所在的行业和职业正在发生什么趋势?也许单位看不到或者并未执行,但是你应该进入同行同业圈让自己进步。要领舞组织。
3、爱好与事业:有没有什么你特别想从事的?可以开启”两栖人“策略,组织和个人体系同时推进,恰当的时候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