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到1957年的五年被中国官方成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事实上,这个时期几乎不存在政策变化和调整。而且毫无疑义,这时采用的基本是苏联模式,但也存在与转型步伐,适合中国的集中化程度以及城市地区适当的工资和激励政策等有关的其他严重的政策问题。在两个动员和迅速变化之后又紧接而来的紧缩和调整期中,苏式体制建立了起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变化的方向始终是朝着苏式体制发展,但由于中国一直没有统一实施苏式体制,所以在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实施的是一种混合型的多元化经济。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非常成功,所以这一点尤为重要。
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受到苏联的极大影响。苏联的大推进战略与指令性经济体制被全盘照搬过来。与此同时,苏联的工业技术和组织设计也传入中国。1953年和1956年是变化尤为剧烈的“双高峰”时期。在第一次高峰期(1953),作为依据苏联模式的全国性投资计划的开端部分,工业投资迅速上升,农业则开始强制实施统购统销政策。1953到1957年的第一个5年计划是“一半在莫斯科,一半在北京”制定出来的。五年计划的核心是建设156个大型工业项目,而且所有项目都从苏联或东欧进口。事实上,所有这些项目都建在内地或东北地区。因此,五年计划的开始意味着区域再布局的开始,以及意图将工业中心从沿海内移的开始。苏联提供的苏制机器不仅具有当时较为先进的工业技术,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设计蓝图和技术规范。苏联还在中国各地提供了全面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援助。从建筑到体育训练,到工业工程,到科研组织和教育机构,几乎所有领域都是按苏联的指导和培训来进行。苏联派出了6000名顾问到中国,通常为时一年或两年,在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则有1万多名。中国虽然为这些援助顾问支付了大笔费用,但这些援助也很实在。对一个没有经验的国家来说,要在没有援助的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成功实施一个复杂的投资计划,会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1953年的投资的突然激增几乎立刻使人感受到了重新抬头的通胀威胁,所以投资马上被削减。1954到1955年的经济状况较为适度,这时的中国仍然是一种混合型经济。尽管这时政府已经建立了粮食统购的专卖体制,并鼓励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但农业仍是以家庭农业为主导。在城市,虽然多数资本家已经被迫与国营批发商签订了合同,但仍然允许私人业主开办工厂和商店。但是这一均衡态势即将发生改变。
在第二个转型高峰期,即1955到1956年的社会主义高潮时期,中国突然推动了向公有制的转型。事情发生在1955年的年中,当时,毛批评农业集体化的步伐太慢,并嘲讽负责农业政策的官员胆子小,将他们比作小脚老太婆。毛的批评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推进农业集体化的运动。1955到1956年的整个冬季,运动一直在持续进行。毛此时的个人干预至关重要,政策的改变立刻促使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加入了农业合作社。1954年末,只有百分之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或农业集体组织;到1955年,有百分之14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但到了1956年末,加入农业集体组织的农户导达到了百分之98。接下来,所有的注意力都转向了城市。1956年初,城市的私人企业和商店转为合作社,或加入了实质上由国家控制的“公私合营”工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然存在并发展了6年的私人所有权,在1955年末和1956年初的6个月里终于不复存在。由于政府不断将资源输入新成立的社会主义组织,投资增长的加速达到了新的高峰。两次运动使社会和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苏联模式在1956年全面到位,1956年这一年也正是中国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经济的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