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大鳄索罗斯曾说过:“在任何专业上,我只要花48小时,就能成为专家。”
大多数人听到这样的言论,可能都会充满怀疑——48小时成为专家,怎么听怎么像忽悠啊……
通常我们更认可和相信的做法是:要穷经皓首,方可成专家。“只有大量地、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
这就导致我们形成这样一种观点:要得出更准确的结论,就要掌握更多的信息。
更进一步简言之,就是:掌握信息越多的人越可能正确。
真的是这样吗?
NO!绝非如此。
掌握信息的数量和决策的质量并不成正比。有时候,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多,反而越困惑,越难以做出决定。
一个买瓷砖的客户来到店里,问东问西,我都一一给予解答,对方看到了很多款,感觉都不错,除此之外还浏览过很多家瓷砖店,感觉花色不错,解说的也挺有道理,从表面上看,他掌握了很多信息,不论从品牌还是花色都了解了不少,但仍然拿不定主意,不知道选择哪一款,很纠结,最终在我提出免费上楼的诱惑下,下了单。说实在,他根本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标准的瓷砖,适合自己的又是什么样的,全凭感觉和利诱。
关于这一点,我就看到过很多业主,开着车,跑遍整个市场,花几天的时间收集大量的资料分析。可是他研究一个礼拜,还不如一个业内人士看20分钟资料得出的结论更靠谱。
类似的现象你一定遇到过:我们以为专家是大量研究分析之后得出结论,新手因为不懂,所以在简单猜测。但事实往往是,新手大量研究分析之后也得不出好结论,而专家一眼就能看到问题所在。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说:人家专家之所以快,不是因为他信息量少,而是因为他以前见过很多类似案例,所以看起来当时信息阅读量少,但实际上过去积累的基础背景信息多。所以说,专家厉害,本质上还是因为信息量更多占优势。
嗯,这个观点听起来蛮有道理的。
那再问一个问题:
面对同一个问题,让这个领域的专家和索罗斯同时研究,你认为48小时后,谁给出的答案胜率更高?
这下,你可能就不好判断了。专家我不好下定论,但索罗斯凭什么一定能够做到:
(1)有能力判断什么是价值的信息;
(2)有能力识别这些高价值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
换句话说,能够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部分,并能看到信息背后相互关系的人,更有可能快速做出正确决策。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和索罗斯之间真正的区别并不是来自外貌、语言和财富,而是即使我们和索罗斯身处同一个地方,看到的也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换句话说,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看起来都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其实每个人完全活在了不同的认知空间。只不过,索罗斯能看到的世界和我们能看到的差别实在太大了。
索罗斯的一个合伙人曾回忆说,索罗斯有一种令他震惊的能力:“他可以从A点发生的事情,马上推论到B点的结果。我根本不知道其中的逻辑,因为我和他不在一个水平上。”在我看来,与其说他和索罗斯不在一个水平上,倒不如说他们根本不是活在同一个世界上,这可能更精确一些。
说到这里,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的目的本质上就是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有用的”还是“有趣的”。
然而,当我们忙碌地学习更多知识、想要具备更好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更基本的事实,那就是:
在A层面令人头疼的问题,在更高的B层面上就根本不是事儿。我们很可能花大量宝贵的时间在忙碌一个自已以为很重要,但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这岂不是一件极为可怕又可悲的事情?
想想看,当年IBM在蒙着头解决大型机销售不利的问题时,却看不到小型机已经成为主流,销售培训再多,也只能付之流水;
正如网上流传的一句未经证实的“诺基亚CEO名言”:“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这句话是不是诺基亚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现实中真的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一直努力地工作着、学习着,但不知为什么,就落后了?
吴军老师说,人与人的差距,往往来自于眼界与格局。
我们每个人都受自己过往知识、经验、情绪和参考框架的影响,很容易就陷入到既有的思维模式里,被自己思维的透明天花板阻隔着而不自知。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已有的思维框架里,哪怕学习再多的知识,也不能让你产生质的飞跃。
那什么是眼界?什么是格局?
在我看来,眼界就是我们能够跳出眼前的问题和思维模式,从更高的视角,俯瞰全局;而格局就是,我们能够从这幅更大的图景中,看到全新的重要信息及其关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