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讨厌的是你样子和你的态度
导师班线上课,连麦时间有个家长分享了自己的状况加上院长的分享和今天读书分享,终于让我知道了自己为什么看见老公就想“恶心”他的原因。
有果必有因。因就是我长期的积累,没有及时把问题说开,所以一触及我的底线我就特别讨厌他,特别想怼他。这又牵涉到夫妻沟通问题,老公太忙,出门早回来晚,及时回来早点也就是打电话,蹲卫生间,而我就早早的睡了,曾经试图陪他晚睡,陪他晚起,可发现我渐渐的过的不舒心,浑身不舒服。于是给他发信息说,打电话说,可话不投机半句多。沟通时机不对,不在沟通。
今天上了课豁然开朗,原来我不是讨厌老公的这个人,而是讨厌他对我的态度,讨厌他整天欠他三百万的样子。就像案例石头理论说的那样,老公同样的给我说他在公司怎么怎么,怎么签单子,而我越听他说我越烦。
2.夫妻统一战线真的一致吗?
几乎每个案例,院长都会提到夫妻统一战线,是否提前和老公商量,是否尊重老公的意见。
而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和老公的战线还是可以的。今天我突然发现,我和老公根本不在一个战壕里,所谓的“统一战线”,只是他平时的不管不问罢了。一旦出现问题,依然会用他软软的舌头说出硬硬的话:“看你把孩子惯的,都是你把孩子惯成这样的”。***想骂人。毕竟咱学过,暂时不和他争辩,否则真怼起来。
3.快点,快点!!
今天上午上课过程中儿子过来需求帮助——把画了的画放进文件袋里。刚好当时在听课,有足够的耐心。给儿子示范后就让儿子自己试试,看着儿子小心翼翼的,一点点的摸索尝试着用小小的手把软软的纸一点点的放进文件袋,突然意识到:是呀,他只是个四岁的孩子呀。这个动作对于大人来讲可能几秒钟就结束了,而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个挑战,一次尝试。作为家长的我们只需要耐心的等待,给孩子点时间。让他慢慢来,未来他会更好。
未来生活中,请停下我们催促的声音,让孩子慢慢去适应这个社会,去适应成人的世界。通过这件事让我想到《心理学生活化》书中
案例 040 与北京的朋友约吃饭
中的结论是这样的【我们经常会把宽容和理解给别人,把苛责、伤痛和委屈给自己最亲近的人。我们应该对周围所有人给予“合理的期待值”、去爱惜你身边的人,好好说话,好好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