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辉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终究是别人家的孩子。上一段结尾说到了“我”经历了高考,也做出了一个出格的选择——北京广播学院。今天读到的就是“我”的整个大学生活,称他为“广院断章”。
其实,所谓的“广院”,就是今天的“中传”,也就是中国传媒大学,康辉在小序中提到,“我”的大学生活,只能用“断章”来形容,因为他说,他对广院的感情远不及很多同学深刻,他曾努力的回想着四年大学生活,试图整理出一条完整的大学轨迹,但是只余一些断章存在于记忆之中,于是对于大学生涯只能做一些“断章”的叙述与回忆。
“旧社会”。经历了入学从未想象的波折,美好的大学生活还是令康辉十分的期待,可是初进大学校园,他的第一感觉是大失所望。在他眼里,这里分明是一个扩大版的中学。初进广院,还有一件事让康辉刻骨铭心,那就是班里的女同学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旧社会”,因为她们看到的康辉,永远是一张严肃的脸。其实读到这里,我与康辉有一些相同之处了,我上中学的时候,乃至于上大学,我都是以一张非常严肃的脸示人,人送外号“冰块脸”。
“十八岁”。康辉说,十八岁以前,我对十八岁有着某种特殊的憧憬。十八岁,似乎可以拥有一切,包括某种特殊的权利。十八岁,呼吸的似乎都是更加自由的空气。十八岁,开始知道人生充满选择,开始学习如何选择。读完这一段,康辉对自己的十八岁,表述的很真实。正如他所说,在那一次次的煎熬和崩溃中,他至少还在努力,至少没有真的放弃。这真的像极了我们。我记得我十八岁那年,在读高三,回想起那段岁月,每天都是睡不醒的觉,每天都是刷不完的题,在希望和煎熬中,仍要努力前行,所以我要感谢那个十八岁的自己,感谢那段艰难的岁月。
“小礼堂”。其实我初次看到“小礼堂”这个词,我表示非常憧憬,但是我读完了康辉的这段关于广院小礼堂的回忆,我又不禁浑身起鸡皮疙瘩,这简直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起初读这一段的时候,我表示非常的不解,但是读完之后呢,我知道了什么叫手段,什么叫传统。正如康辉所说的,恐怖,艰难,都源于广院的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起哄。我起初想,这是什么奇葩文化,后来又想,这是广院啊!这是中国的传媒人培养基地啊!不禁的竖起大拇指,媒体人最不怕的什么?最应该锻炼的又是什么?是处事不慌不忙的态度,是严谨干练的工作作风,广院的“起哄”文化,正是一种鞭策。
“传奇班级”。大学期间,全班仅有的两张合照,都各缺一个人。其中第一张上少的那个人就是“我”。康辉所在的89级播音班,是广院播音系出了名的传奇班,时光如流水,2019年是他们入学相识的第30个年头,三十载变迁,由于各种原因,这个著名的89级播音班已经不能再团圆了,散聚本是人生常态,不过,那段广院岁月是终身难忘的。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