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学生过来看我。MJ是我在保外时带的第一届学生,属于开门弟子,当时她和班级的另一个女孩本来在文科班,后来非要追随我而弃文从理,也与我缔结了不解缘分。
MJ此来是向我辞行的,她要远赴美国读化工博士了,此后的五年都将在大洋彼岸度过,所以此次的相见对我们来说弥足珍贵。我不想把基调定的太伤感,所以期间问她学业上的事比较多,而这正好给姑娘打开了一个吐槽的闸口。
她说:我在郑大上研究生的三年,系里被别人议论最多、评价最差的三个老师都是清华毕业生耶!
清华毕业A老师,情商极低,前段时间逼的一个学生差点跳楼。老师非说学生的毕业论文写的啥也不是,就等着审核不过!延期毕业吧!结果这个学生的论文盲审拿了两个A,还评选上了优秀毕业生。平时他对学生也是经常辱骂,甚至是踹一脚。
清华毕业B老师:从来不参加系里的任何聚会,从来不与任何人有私下的交往。特别爱占小便宜,还老暗示学生给他送礼。
清华毕业C老师:人际交往没多大问题,但是家里弄的特别乱。几十双鞋随便堆在门口,家里哪儿哪儿都是一层灰。个人也特别邋遢。问:这个老师没媳妇吗?答:有媳妇,而且是他的一个学生!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下手。MJ显然对年龄差别不小的师生恋表示不可思议,而我更多地关注于两口子怎么能都不收拾家,而且还好意思让别人来!
MJ问我:姐你说这清华毕业的老师怎么都这么奇葩啊?
我思考了一会儿,说:你们系三个老师如此,但不能说所有清华毕业生都如此。不能以偏概全。
但是,虽说这样,但是这三位老师的背后是不是也隐藏着什么规律呢?
学霸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被强化学习上的成就能掩盖一切其它方面的不足。比如,大人们在欣赏“别人家”孩子时更多的是看到人家学习好,在学业表现上多么的突出,让自己孩子学习的也正是这一点;而那些品质非常好,但是学习不突出的孩子往往不会受到大人的关注和夸奖。久而久之,学霸们的其它技能被弱化,人家交往能力也大大下降,甚至自理能力也达不到常人标准了。在孩子自己看来也没有什么啊,那又怎样呢?反正我还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成功者,你们一群失败者。
所以,当我们屡次听到老师们说班里哪个学习出色的同学特别自私,让教别人学习拒绝,让当班干部家长马上打电话过来阻止等等就并不吃惊了。
可是,这样的学霸到工作岗位上之后是我们想要的人才吗?
毋庸置疑,能上清北的学霸们一定在智力能力上出类拔萃,非常适合学习和考试。但是,真正工作后他们能是出色的工作者吗?比如学生吐槽的这三位老师。
没有胸怀天下的大志,没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甚至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纵然有能力,又如何呢?甚至一些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的精英们,他们本领越大,是不是意味着社会风险越大呢?
想想几十年前的教育,还真是比现在要全年。评比三好生真是要看德、智、体、美、劳的,而且把“德”放到第一位上。而现在的学校里,大多数都只看成绩了吧!
教育的怪圈兜兜转转,是不是也会回归最原始的模样呢?怎样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才?值得每一个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