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平均每天会收到数千条消息,有些时候,消息像拥抱一样给你温暖;有时候,消息像噪音一样给你烦恼。我们每天都处在这样的矛盾中,我喜欢收到消息,但是太多的消息又给生活太多打扰。
在过去的十年,我们的互联网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步入了一个移动时代,口袋里那个小小的手机,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颠覆我们自己。人们通过手机发送信息,进行购物,观看视频,查询资料。在上课的时候,在候车的时候,在听讲座的时候,在上厕所的时候,在开会的时候,我们都在用手机,还有人在网上分享一项技能——边玩手机边与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现在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也会玩手机,孩子经常会抱怨父母不够关心。但是现在的00后越发沉迷在手机上,他们很少专心和彼此相处,即使在一个房间,00后们也更习惯于用手机聊天而不是面对面聊。
关于以上种种现象,可以解释为我们需要别的事物来分散我们的专注力。这样做的后果是不断地降低与别人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影响我们与自己的联系,尤其是降低了我们认知自己和反省自己的能力,我们越来越习惯这种新的“一起独处”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我们希望待在一起,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总是通过手机连接到其他地方。
人们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想要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之间进行切换,因为能抓住他们注意力的事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分散。所以即便我们在别人面前,也会经常埋头在手机上。有一个现象是: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不愿意和别人当面交流了,不想打扰别人也不想被别人打扰,即便要和别人联系,也宁愿通过手机而不是当面交流。
为什么我们不愿意面对面交流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我们是实时进行的,你没法控制你想表达的内容。这种限制让我们习惯于在线生活:刷微博,刷朋友圈,逛空间,发动态;这些都能让我们向别人展现我们想要展现的样子。我们可以编辑自己的文字,也可以修改删除,可以美化自己的照片,也可以改变自己的声音,让它不多不少刚刚好展现我们想展现的。
人类的关系很丰富也很复杂,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快时代,我们通过技术的手段简化彼此的关系,所以我们放弃了面对面的交流。长此以往,我们逐渐忘记甚至失去这种能力。
有人质疑过:那些在线的片段式交流加起来不能等同于真正的交流吗?这显然是错误的。在线的片段式信息都是精心修饰过的,我们很难通过这些小片段去互相了解和真正的理解对方,我们在面对面交流时,也在学习和自己对话。所以放弃面对面交流也会损害我们自省的能力,对于青少年来说,这项能力是成长必备的基石。
现在越来越多人反馈,自己更愿意发消息而不是面对面交流,这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自欺欺人,越来越逃避真实世界,越来越习惯逃向更少更浅的在线交流,以至于我们越来越习惯于躲开别人远离人群。
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在现实中真正愿意倾听你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我们习惯于在线寻找自动生成的观众,那种越来越少人倾听你的感觉,又促使你更愿意和那些看似关心我们的机器在一起。陪伴机器人开始陪伴独居老人,小孩,将来也会陪伴我们自己。难道我们要失去对人的信心转向于机器人?那些机器人,它们真的理解人类生活?真正能懂得人类情感?它们真的能体会死亡?
我们可笑的认为科技让我们生活越来越好,实际上是让人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我们对技术期望越来越多,对彼此对自己的期望却越来越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
技术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人最脆弱的地方。我们都很脆弱,我们都很孤独,我们害怕失去亲密关系,所以我们开发各种社交工具和陪伴机器人,这些技术让我们可以在没有人的情况下体验到被关心和被陪伴的幻觉,我们依托技术找到和别人保持联系的感觉,并且舒服的主导这种联系。但其实我们并没有那么舒服,也没那么好控制。现在我们的手机正在控制我们,正在改变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心灵,因为它给人带来三种错觉。一,我们可以把精力分配到任何我们想关注的地方;二,总会有人倾听我们;三,我们永远都不会独自一人。这三种错觉是改变我们心理状态关键。
现代人独处的时候,即使几秒钟都会焦虑恐慌坐立不安,因而立马转向那些电子设备。想想我们在排队的时候,在等红灯的时候,在等餐的时候,那些时刻独处好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试着用联系别人的方法去解决它。但是这种和别人的联系,更像一种症状而不是真正的治疗,它表达着我们的焦虑,却没有根本解决问题。频繁的联系别人改变了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它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用技术定义自己分享想法传递感受。
现代人存在方式最恰当的描述是:“我在线,故我在”。这种“我在线,故我在”的问题在于,如果我跟别人断了联系,我们就不再是我自己了,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所以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多,但同时我们也把自己隔绝起来。
为什么联系会导致隔绝呢?
原因是,没有培养独处的能力(一种可以与外界分离,集中自己思想的能力)。在独处中,你可以找到自己,这样你才能更好的转向别人,与他们形成真正的联系。当我们缺乏独处的能力的时候,我们联系别人仅仅是,为了减少焦虑感,或为了感觉自己还活着。
这时候,我们并不是真正地欣赏别人,而是把他们当作支撑脆弱的自我感的备用零件。我们简单的认为,总和别人保持联系,就能让我们不那么孤单。事实恰好相反,如果我们不能独处,我们会更加孤独;而如果我们不能教会我们的孩子独处,他们只会越来越孤独。
当数字技术正在大规模推进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多思考独处,尝试把独处当做一件好事,为它留出空间,也跟孩子说明独处的好处。在独处中确认我们的价值观和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