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些理论太高大上了,读起来怎么这么难啊,课标不好读,夏雪梅老师的项目化学习新名词太多,埃里克森和兰宁的概念为本虽然能读懂,但是怎么用呢?一些列问题困扰着我,这些对我教学到底有什么样的帮助?
于是我感觉自己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换句话说我觉得我要退一步思考我为什么要读这些书,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教学?追本溯源,我要使得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再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再追,学习,最终落脚点回到了研究“学习”两个字上。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是知识进入瞬时记忆后能够被加工处理进入长时记忆,而且需要时能够被提取出来,在瞬时记忆这个地方能够与新知识结合帮助新知识的学习,输入和提取是学习的两个关键环节。这个过程中思维越是灵活,神经元的形成就会形成突触就越多,而且会比较粗壮,即神经元的质量就会比较好,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夏雪梅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借鉴了埃里克森和兰宁的概念为本的知识的结构和过程的结构的知识,并融合国外项目式学习的成果的一本适合本土老师学习的很实用的书,站在“学习”的角度看项目式学习中的名词就会发现,这些设计和操作都是可以促进学习的深度理解,即能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即信息的输入和提取,形成高质量的神经元!
于是我需要静下心来去品每一个模块儿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他的科学性在哪儿,有助于发展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如何与核心素养对接,静下心来收拾一下自己的困惑,就如同爬山,虽然我们的目标是山顶,但是走一段休息一下,回头看看,再看看周围的风景,这样下一步走起来状态就会好很多,这样想想突然就找到了自己成长的方法,每天不多看,就把某个小模块儿读明白,然后仔细品,读得通透一些,这样每天都会有一点点收获。
相比于之前读不懂的茫然,突然就目标明确了,方法就清晰了!但是这个方法别人告诉我和我自己体悟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这应该也是“学习”的另外一个特征–“学习实践”,应该算是调控性实践与探究性实践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体验。
从读张爱军老师的备课专业化开始,开启了我读教育专业类书的征程,读书可以解惑,可以启智,可以打开教育视野,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渺小,看到自己需要进步的空间。学习和读书之旅就是一个走走停停的过程,走是为了目标, 停下来是为了思考,在这样一张一弛中,我们的思想得到了滋养,学会了积蓄能量,看到了学习之路上更好地风景,这样才可以走的更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