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年间及之后的盛世,是古代中国最为繁华的 时期,无论是经济层面、军事层面,还是唐人的心理层面,都是当时世界上顶级的。而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各国使节和商人来来往往,万国来朝,蔚为壮观。
唐朝富贵人家在当时都有一股风气,就是拥有三种仆人,谁家要是没有这三种仆人,那肯定不是很有实力。所以达官贵人都争先恐后地购买这三种仆人炫富,他们分别是“昆仑奴、新罗婢、菩萨蛮”。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昆仑奴”的来历。
在唐朝的时候,人们习惯于将喜马拉雅山一带都统称为昆仑,有很多学者认为“昆仑奴”就是指南亚一带的古印度人,这也和古书上对他们形象的描写比较吻合。“昆仑奴”皮肤黝黑,个个体壮如牛,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还比较忠心,因此贵族豪门都抢着要。谭嗣同就坚信“昆仑奴”就是古印度人:“友人邹沉帆撰西征记程,谓希玛纳雅山即昆仑,精确可信。希玛纳雅山在印度北,唐人呼印度人为昆仑奴,亦一证也。”
什么时候“昆仑奴”开始进入唐朝的呢?这得从从一位被世人所忽视的牛人——王玄策说起,这是一位具有空前绝后战绩的“小人物”(7品小官),如果印度有史书的话,那么他一定会是印度人比较痛恨的几位之一。
在唐朝时期,古印度被称为天竺,分为5个比较大的天竺国,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是中天竺,所辖区域差不多占了古印度的一半,它还有个名称叫做“戒日王朝”。
那个时候的大唐,对于古印度诸国来说就是巨无霸,5个天竺国都表达了交好朝贡的意愿。643年,王玄策作为副使第一次出使古印度中天竺国。《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八》所载:先是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
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次出使天竺,正好此时的戒日王去世,中天竺国内一片混乱,戒日王的大臣阿罗那顺已经篡位,又恐大唐使节支持戒日王的子孙,于是就决定围攻王玄策的使团,王玄策的使团只有30多人,寡不敌众,在部下的拼死掩护之下,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才得以勉强脱身。
王玄策咽不下这口气,并没有直接逃回长安,而是手持节杖发檄文征召西域诸国军队,征讨阿罗那顺,时松赞干布刚成为大唐的女婿,欣然借吐蕃兵1200名,而尼泊尔也派来了7000骑兵供驱使。
就这样,大唐的正副二位使者,率领8000多异国军队,开始了对中天竺的征讨。中天竺的茶薄荷罗城城下,王玄策、蒋师仁摆开阵势与阿罗那顺大军短兵相接。
三天过后,王玄策利用火攻和水攻,茶镈和罗城城破,取得了斩首三千余级,溺毙万余敌军的战绩。阿罗那顺率残部逃走,被先锋蒋师仁追击,俘斩敌兵数以千计,生擒阿罗那顺。
阿罗那顺的妻子率众在乾陀卫江负隅顽抗,被先锋蒋师仁击溃,此战斩杀上万余,俘获阿罗那顺后妃、王子等数十人,又俘虏男女一万两千人,各种牲畜三万。自此,中天竺再也组织不起反抗的力量,其辖区的五百八十座城邑闻风而降。
其余四个天竺国无不震惊害怕,纷纷送上重礼,向王玄策再次表达了臣服大唐的意愿,并再次派出使者前往长安朝贡。
648年5月,王玄策、蒋师仁押解阿罗那顺及王妃、王子数十人,以及俘虏12000多名,牛马2万多匹,浩浩荡荡回到长安献俘,王玄策被封为朝散大夫。
对于这些俘虏的处置,按照大唐的律法,一般都是充为奴。于是,长安的达官贵人出行之时,就有了一种面色黝黑的仆人跟随,那就是“昆仑奴”。
当然,在这之后,唐朝将皮肤有异色的外国仆人都统称为“昆仑奴”,所以后来的“昆仑奴”也包括古印度之外其它地区的人。
您认为“昆仑奴”源自王玄策的献俘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