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有轮回,谁成就了谁,流水千古事,事何有绝对?
这正是夏天,雨下的急,天空一道闪电,听雨轩旁一块石头上忽见一弱冠少年,方帽棕色长袍在这瓢泼中渐渐湿暗。轩中谢姓老人见状忙放下手中《传习录》,打伞向少年走去……
“雨中玩cosplay,哪家的孩子?”
“考死何?”少年不解。
“赶快脱下这湿衣服,我给你找件合身的。”“谢谢前辈。”……
两天后,少年在对周围环境的震惊中已然麻木,不知家何处,便守在老人身旁,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虚心求教。
“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呢。”
“吾名王云。”
“有什么含义呢?”
“吾降世之际,祖母梦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故喜名王'云'。”老人颤了一下,而又哈哈大笑,“那你一定听说过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了~”
“前辈神人也,在下正是又名'王守仁'!”
“才年方几何,就出此狂言,还是对阳明先生过于迷恋?”
“阳明先生?”少年不解,但还是毕恭毕敬道,“今年十七。”
“和我曾孙一样大呀,算日子,周四这孩子就要高考了呢!”
“那祝令兄金榜题名,人活一世,科举可是第一等要事呀!”
“这是什么话,考好上名校,考不好也不懊恼,随心就好,国家不缺他一个人才,现在缺的是大师,我这孙儿自幼酷爱国学,若能坚持下去,读圣贤书,集大成至终身,吾心至悦啊!何谈科举第一要事呢?”
王云若有所思。
两人行于亭林之间,一片打湿的樱花恰落于王云肩上,“这落花真美。”王云道。
“你怎么知道这花落了?”
“……”王云不解。
“世间万物不过在心,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那此时它在我的心内喽。”
不知不觉,两人至于书房,“会书法吗?”老人问。
“平日皆以毛笔书写。”
“那展示一下。”
不一会儿,一个“格物致知”现于纸上,“不错的行书,但缺少自由之气。”
“请前辈赐教。”
“用心。”老人道。话音刚落,另外一个“格物致知”出现在王云面前,不觉拍手赞叹,“好字!”
老人又问:“为何写这几个字?”
“朱圣人之言,余谓其真理。”
“少年小儿,若格物就能明心,那我给你一周时间,尽情去格物好了,西边有一片竹林,你随意。”“前辈似不同意。”“是有那么个理,但阳明先生早就否定了,一味'格物致知'终不过徒劳,人贵在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哪!”
“前辈所言,我不敢苟同,还是要亲自试验一下!”说罢,少年向竹林走去,消失在一片林荫中……
一四八八年,清晨,“少婿醒来,少婿醒来。”王守仁圆目一睁,道“岳父大人!”
“昨日成亲之日,洞房之时,你怎么不于家中,反而在这郊外和道长师傅对坐了一宿?”
王守仁不解,昨日自己不是向一位七旬姓谢的老人在求教?“岳父大人,哪来的道长师傅?”诸姓岳父听了,说:“方才道长已经走啦,他说你昨日向他求教养生术,竟忘归。而今快快随我回家去。”……
之后家人劝他应趁年少早日有为,赶快逐梦科举,金榜题名。王守仁却说:“科举并非第一要事,读书该是为了成为圣贤。”非但没有实现金榜题名,他反而研究起了家院里的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守仁又开始钻研于书法,并将心学融入书法,不断创新,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他不断挥笔,写着写着,就写成了一本书,命名为《传习录》,翻开书页除了能看到“使学如韩柳,不过为文人。辞如李杜,不过为诗人。果有志于心性之学,以颜闵为期,非第一等德业乎?” 我们还能依稀找到那么几行字: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
这些话和阳明先生的名气一样,百世流放。
几百年后的一个夏天,那天雨很急,天空一道闪电后,听雨轩旁的竹林里,发出了一声脆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