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非暴力沟通学习小组第三次课程了,收获又是满满的,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区分观察与评判,练习把评判类语言转变为观察类语言 。特别想感谢杨湛这次布置了作业。
作业是观察一天中我们使用了什么评判类的词语:
1.在表达前注意到并改成观察词语表达的发到群里
2.在评判之后,发到群里,并把评判改为观察的表达方式。
例如作业1,今早起床时,儿子边穿衣服边没好气(好像搭配的里面的衣服不合适,有点紧),穿完就坐在床上不起来,眼看晚了,气上来就喊他:你坐着干什么?(责备)不准备起床了?(恶意推测),马上晚了,还不快点(命令)……
看着还懵懵的样子,我一喊他就起床下楼了。
改为:儿子,我看你还坐着不动(观察),我担心晚了,你吃不上饭(我的感受),也担心上学迟到,现在下床好吗?(请求)
请求的结果是开放的,代表是:如果他还不动,我就上去亲亲他,告诉他,我爱你,宝贝,该下床了,然后拉着他的手下床!
作业2:早上送孩子上学路上,女儿带着情绪大喊:“妈妈,弟弟压住我的脚啦!”,我立刻脑海中蹦出来一句话,张口而出:“你能不能不带着情绪表达,你就直接说,弟弟,你压着我的脚了,就行了”,“可弟弟根本就是故意的”。
这时我意识到,我也带着情绪,我同理自己带着情绪是因为什么需要没满足,我没链接到不确定是不是轻松,但平复了情绪。
我问女儿你带着情绪是因为你判断弟弟是故意的,妈妈不会支持你是吗?女儿点头,你需要妈妈支持你,体贴到你是吗?女儿说,是的。我停车了抱抱她说,这样感觉好点没?你可以试试看对弟弟说,弟弟 你踩着我的脚了,如果弟弟不合作,你也可以把他轻轻推开。
哎 ,不知这样改表达合适不合适
补充一下对上面观察的发现,我发现我对女儿带着情绪表达这件事,在心里有一个认知,我认为自己常爱带着情绪表达观点是不好的,要不带情绪表达才是好的,所以一看到女儿带着情绪表达问题就下意识的反应,去否定了她的感受和需要。
同时,女儿带着情绪表达问题是因为她有一个认知,认为妈妈不帮她,弟弟故意的,不会得到支持和合作……
当把体贴,支持,合作这个在情绪下面埋藏着的需要,这个被包装起来的礼物送给她时,她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滋养和满足。
这是我的观察,对情绪,对需要,对感受
观察还包括观察大脑出现什么评判的词语对待自己……
我发现我常常激励自己的方式都是使用我应该……我必须……
这使我的内在产生分裂与撕扯,妨碍我真正接纳和真爱自己……